首页 > 常识 >

古时候的时辰表叫什么(古代是如何看时间的呢?)

时间:2024-11-11 09:38:10

从我们最熟悉的古装剧中见的‘午时三刻,推出午门斩首’,从这里就有两个时间尺度,一个是‘午时’,一个是‘三刻’。

古今时辰对照表

午时,指的是古代十二时辰中的其中一个时辰。这十二时辰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 亥’。也叫十二地支。这对应于古代一种计时工具——日晷(guǐ)。

日晷

日晷,本义是指太阳的影子。现代的“日晷”指的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表)和晷面(带刻度的表座)组成。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

其中一个时辰对应于现如今两个小时,‘午时’指的是中午11-13点之间,根据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

民间传说午时三刻开斩,被斩人阴气即时消散,做鬼都没机会

三刻,指的是另一种计时尺度,对应于古时候的一种计时工具——漏壶,又叫漏刻、箭漏

漏壶

古代使用漏壶计时。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叫做“箭壶”。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

大约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100刻,在漏壶箭杆上刻100格。折合成现代计时单位,则1刻等于14分24秒。粗略计算时可按15分计算,方便推算。“百刻制”是我国最古老、使用时间最长的计时制。

于是,经过计算,午时三刻精确时间即为中午11时43分12秒

明末清初,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在采用十二时辰的同时,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由于百刻制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不好计算,又先后改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朝才正式规定一昼夜为96刻,每个时辰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和下四刻。

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其对应如下:

  一更天:戌时 19:00 – 21:00
  二更天:亥时 21:00 – 23:00
  三更天:子时 23:00 – 01:00
  四更天:丑时 01:00 – 03:00
  五更天:寅时 03:00 – 05:00

更时是通过人来提醒的,也叫打更,是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由此产生了一种巡夜的职业——更夫,更夫也俗称打更的,打梆子或敲锣巡夜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古代使用铜壶滴漏计时,以下漏击点为名。一更分为五点,所以,一点的长度合现在的24分钟。

其他

除以上计时法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计时方法。

比如常用于形容时间快的,一盏茶时间,一炷香时间,一眨眼,一呼吸,一顿饭,一刹那等等。其中的时间长短就不是那么确定了。

一盏茶,约10分钟。

一顿饭、一炷香约30分钟。

《僧祇律》记载:1刹那者为1念,20念为1瞬,20瞬为1弹指,20弹指为1罗预,20罗预为1须臾,1昼夜 有30须臾。换算结果:须臾=48分钟,罗预=2.4分钟,弹指=7.2秒,瞬=0.36秒,刹那=1念=0.018秒。须臾弹指瞬间刹那=1念。

,十日为旬,十五日月半,三十日为月,三月为季,四季为年,十二年为一纪,约30年为一世、一代,六十年为甲子,百年为一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