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歙县徽州古城徽派建筑的精髓
徽州古城,也称歙县古城,古为新安郡,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徽城镇,总占地面积24.7平方公里,始建于秦朝,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

徽州古城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文物遗存众多。徽州古城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并称为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

徽州古城是千年徽州府治所在地,主体建筑有徽州府衙、许国石坊、长庆寺塔、东谯楼、南谯楼、曹氏二宅、渔梁古坝、渔梁街、斗山街、徽园等以及镶嵌其间的古色古香的三百余幢古民居,是展示和体现徽文化的重要实物建筑。

徽州有很多门名望族,素有"新安十五姓"和"徽州八大姓"之说。徽州史志和《新安名族志》记载,"新安十五姓"是指古徽州程、汪、吴、黄、胡、王、李、方、洪、余、鲍、戴、曹、江、孙十五大姓。"徽州八大姓"是指"新安十五姓"中的前八姓,即程、汪、吴、黄、胡、王、李、方八大姓。

古人认为州县衙署的风水地理与民生息息相关,稍有不慎,当会带来天灾人祸。即微小之事,亦不得马虎从事。而徽州,尤重风水之说。如宋绍熙元年(1190),徽州通判卢瑢到任,将衙署内谯楼、仪门及亭、榭、台、观之类牌匾换成隶字,一切重新。

徽州古城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建于明、重修于清的歙县古城,分内城、外廓,有东西南北4个门。此外还保留着瓮城、城门、古街、古巷等。歙县从唐宋以来共建了400多座牌坊。

徽州古城源于隋末汪华迁郡治于歙县乌聊山下,内有子城,外为罗城,东北倚斗山,东南乌聊迤逦,扬之水顺城东北而西为练溪,环绕东南隅而下歙浦。

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俗称“八脚牌楼”。位于歙县城内阳和门东侧,跨街而立。立于明万历十二年十月(公元1584年)。许国石坊是许氏衣锦还乡时在家乡歙县所立。

徽州府衙总占地面积2.4公顷,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主要包括南谯楼、仪门、公堂、二堂、知府廨组群,整体建筑气势雄伟,规模庞大,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精髓。

徽州古城内的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彩、最直观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