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一鼓作气的意思是什么(一鼓作气,无往而不胜——长勺之战的启示)

时间:2024-12-04 09:51:58

选自《左传·庄公十年》的《曹刿论战》,一直是初中语文课本的保留篇目。这篇文章中,创造了一个著名的成语“一鼓作气”。现代汉语中“一鼓作气”的意思是指,作战擂响第一声战鼓时,士气最为高涨,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战争的双方是齐国和鲁国,地点在一个叫“长勺”的地方。长勺,课文下的注释是:“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长勺之战遗址位于今济南市莱芜区苗山镇杓山村以南。

长勺之战发生的背景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起,中国历史就进入了诸侯兼并、大国争霸的春秋时代。

齐国和鲁国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诸侯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互相毗邻。在当时的动荡局面下,两国不免发生各种矛盾,而矛盾冲突的激化,又势必造成两国间兵戎相见。长勺之战正是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左传·桓公十八年》中记载,鲁桓公十八年即公元前694年,桓公和妻子文姜到齐国修好,却被齐襄公杀害了,这引起了鲁国人的不满。鲁桓公去世后,儿子鲁庄公即位。鲁庄公八年(前686年),齐国人杀死了齐襄公,拥立公孙无知为齐君。齐国大夫管仲、鲍叔牙等人为此不满,分别拥戴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出奔鲁国和莒国避难。公孙无知继位的第二年春天,又被人杀死,齐国一时无君。同年夏,齐国大夫与鲁庄公会于蔇(音jì,今枣庄),商定由鲁出兵护送公子纠返国。而奔往莒国的公子小白闻悉国内变乱,也在鲍叔牙和莒兵护送下急忙返国,争夺政权。管仲闻讯后,于途中射杀小白,但小白佯装中箭,骗过管仲,抢先赶回国都临淄即位为君,即为齐桓公。公子纠和管仲见国君之位已被小白抢先夺去了,只得继续在鲁国栖身。齐鲁两国的关系更加紧张。

新即位的齐桓公小白,因为鲁国支持公子纠,对鲁国非常不满,而鲁庄公以公子纠没有当上齐国国君,对齐也是极为仇视。于是,鲁庄公便亲自率领大军强送公子纠返国,让公子纠即位。两国军队在乾时(今淄博桓台)相遇,双方各以兵车500辆投入战斗。战斗以鲁军惨败告终。随后,齐国鲍叔牙率军至鲁国问罪,要鲁国杀死公子纠并交出曾打算射杀齐桓公小白的管仲。鲁庄公无奈,只得答应了齐国的要求。鲍叔牙把管仲囚禁回国以后,不但没有治管仲的罪,而且说服齐桓公,任管仲为相。

齐桓公对鲁国以武力助公子纠夺取齐国国君一事一直耿耿于怀,便不听相国管仲“内修政治、外结于国、待机而动”的意见,以鲁国侵犯齐国乾时为由,命令鲍叔牙发兵攻鲁,企图一举征服鲁国。鲁庄公也因为迫于一时压力杀了公子纠并交出管仲丢了颜面,心里也窝着一肚子火,闻报齐军大举来攻,便决定动员全国力量,同齐军一决胜负。

为何“三鼓”而进兵

就在鲁庄公准备发兵应战之时,鲁国有一位名叫曹刿的人出现了。“公将战,曹刿请见。”身为一介平民,曹刿的举动自然引来了乡人的冷嘲热讽。“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认为,当政大臣庸碌无能,没有深远的谋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国家遭受齐国军队的蹂躏,因而入见庄公,要求参与战事。

所幸的是,鲁庄公召见了曹刿。曹刿询问庄公依靠什么同齐国作战。鲁庄公说,对于衣物食品之类的东西,总是要分赐给臣下,不敢独自享用。曹刿指出,这样做不过是小恩小惠,不能施及全国百姓,民众是不会出力作战的。鲁庄公又说,自己对神明是很虔敬的,祭祀天地神明的祭品从不敢虚报,很守信用。曹刿认为,对神守点小信,未必能感动神明,神也是不会降福保佑的。鲁庄公想了一下,又补充道,自己对待民间的大小狱讼,虽然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但一定合情合理地予以处理,尽量做到公正公平。曹刿这时才说,这倒是尽到了君主的责任,为老百姓办了好事,具备同齐国决一胜负的基本条件了。

曹刿进而请求随同鲁庄公奔赴战场,鲁庄公答应了并让他和自己同乘一车前往长勺。

两军刚一对垒,急不可待求胜心切的鲁庄公便要击鼓进军。曹刿制止了他。等到齐人三鼓,曹刿才让鲁庄公下令击鼓进军。齐军大败。看到齐军败走,鲁庄公就要追赶,曹刿再一次制止了他。曹刿从战车上下来,仔细观看了齐军撤退的辙痕,又登上车前横木远远望了望齐军撤退时的样子,这才让鲁庄公下令追击。

战争就这样取得了胜利。一直蒙在鼓里的鲁庄公这才询问取胜的原因。如果没有曹刿下面的一段回答,相信不仅是鲁庄公,就是包括今天我们在内的许多人也不会明白为什么取得胜利。于是,曹刿“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敌疲我打”的高度概括

齐鲁长勺之战,鲁国以一比十的人数比例打败了齐国,这是齐桓公争霸斗争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齐鲁长期斗争中鲁国的一次罕见胜利。这次战役的胜利,间接促成了数年后齐鲁息兵言和。

长勺之战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其“彼竭我盈”和“一鼓作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国语》等,都对这次战争作了记载,汉及以后的史书记载更多,无不给予高度评价。《越绝书外传记·军气》中说:“夫圣人行兵,上与天合德,下与地合明,中与人合心,义合乃动,见可乃取”“明将知气变之形”“人气变,军上有气”“其气盛者,攻之不胜”。曹刿始终控制着战场上的“气”,在齐军士气低落而鲁军士气充盈时果断出击,从而克敌制胜。宋代无名氏《百战奇法·气战》(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249页)中说:“夫将之所以战者,兵也;兵之所以战者,气也;气之所以盛者,鼓也。能作士卒之气,则不可太频,太频则气易衰;不可太远,太远则力易竭。须度敌人之至六七十步之内,乃可以鼓。彼衰我盛,败之必矣。”

清朝仁宗皇帝(1795年—1820年在位,年号嘉庆)读到《左传》上的这段文字时,曾写了一首题为《咏左传·齐鲁长勺之战》的诗:“齐鲁屡构兵,群黎嗟何罪。乾时役初休,背盟寻吝悔。曹刿有深谋,临敌三鼓待。用柔消彼刚,避锐击其怠。盈竭迭迁移,知止自不殆。战胜斯一端,莅政至理在。”“齐鲁屡构兵,群黎嗟何罪。”构兵,意为交战,打仗;群黎,指黎民百姓。“战胜斯一端,莅政至理在”,一端,指事情的一点或一个方面;莅政,掌管政事。“曹刿有深谋,临敌三鼓待。用柔消彼刚,避锐击其怠。”齐国由于乾时战争的胜利,将士都轻视鲁军,认为其不堪一击,于是一上来就发起了声势汹涌的攻击,但是,面对齐军的两次进攻,鲁军都没有应战。齐国将领鲍叔牙认为鲁军是被打怕了,不敢应战,便击鼓发动第三次进攻。曹刿看到这次齐军来势虽猛,但气势却没有上两次大,认为出击的时机已到,就立即向庄公提出反击齐军的建议。庄公亲自擂起战鼓,发出攻击命令。士气高昂的鲁军将士闻令,便奋勇出击,争先恐后,锐不可当,把齐军打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

长勺之战虽是一个不大的战役,但却是后发制人、以小敌大、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过:“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毛泽东的分析精辟而深入,他把古人某些片断的感性认识和军事实践经验,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上升为系统的军事理论,为人们树立了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范例。

两千多年已经过去,齐鲁之间的刀光剑影早已不再,鼓角争鸣也已随风而去。但是,那场战争却给我们留下了诸多启迪,尤其是一直沿用至今的成语“一鼓作气”,更是激励着我们,无论是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把握机遇,鼓足干劲,就会无往而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