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子期的经典诗句名言(《伯牙》:流水高山心自知)
伯牙
王安石
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伯牙鼓琴的典故出自《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兮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洋洋兮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本是伯氏,名牙,但也后人也有称之为俞伯牙,这应该是误传导致。在编撰《警世通言》时,冯梦龙误将“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听成了“子期俞伯牙,千古传知音”,因此也就有了《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一篇章了,后人不知原因,也就常称作“俞伯牙和钟子期”了。
伯牙擅长鼓琴,可钟子期去世后,他却终身不复鼓琴,只因这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后人也将“伯牙鼓琴”或“高山流水”来比作珍贵友谊的典范,唐代贾岛有诗云“丈夫未得意,行行且低眉。 素琴弹复弹,会有知音知。”,从中可以看出贾岛内心渴求与知音的相遇。王安石的诗则是从另一角度来写“高山流水”。
王安石将伯牙“破琴绝弦”称之为“千载朱弦无此悲”。想要在弹琴,却使“孤绝鬼神疑”,不仅世人不会欣赏,连鬼神也犯疑惑。
故人在这指“钟子期”, 归黄壤指归黄泉而去,虽然故人离“我”而去,内心的悲伤与孤独却只有自己知道了。
这首诗是王安石在变法失败后所作,内心不仅仅有不甘,也有缺少知音的孤独。王安石在仁宗时代,就曾呈《上仁宗皇帝万言书》,本是一腔抱负,却没想到石沉大海,等到神宗即位,开展变法,却没想到变法于失败而告终,这内心的痛楚也许只有王安石才能“流水高山心自知”吧。
值得一提的是,在清末,当曾国藩率领湘军攻进南京城时,当时有人劝曾国藩,趁着大乱的时候,学习赵匡胤那样黄袍加身,自立为王。曾国藩除了斥责他们,还留下一副对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来表明自己对清朝的忠心,这幅下联就是出自王安石的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