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渠梁是秦始皇的什么人(奋六世余烈之秦孝公—嬴渠梁)
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在其《过秦论》有一句很著名的论调:‘’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威振四海。”这一句话,就很精髓地总结了,秦始皇之前的秦国六位国君,变法图强、励精图治,一步步把秦国从战国时代西北边陲的落后国家,锤炼成威震华夏的超级强国。其中,拉开秦国崛起序幕的首位君主是秦孝公——嬴渠梁。
接手百废待兴的国家
公元前362年,秦献公为收复河西之地,乘魏军在浍水(今山西省翼城县南)北岸与韩、赵联军大战之机,出兵攻魏,在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南)大败魏援军,并俘虏魏将公孙痤,占领繁庞城(今陕西省韩城市东南)。但秦献公不幸被魏军箭矢所伤,命不久矣,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他还是展现出了政治家的胆识与远见,将这个由于年年征战,而积贫积弱的国家托付给了二儿子,嬴渠梁。当时,秦国老世族都是偏向于嬴虔,这位秦国长公子,刚毅勇猛,在军队中颇有声望,更多的是代表着老世族的利益,因为当时秦国贫乏,带动经济的一重大举措就是以战养战。而二公子,嬴渠梁,主张的休养生息,变法图强的治国理念,这恰恰又与老世族的利益相悖。
这时候的献公,深知这个国家现阶段再这么无休止地打下去,处境会愈发艰难,此时,最大的敌人魏国还是一如既往地强大,虽然这次河西之战,秦国靠背后偷袭,侥幸取的了一些战果,但魏国的主力还是在中原地区,一旦回过神来,秦国还是难敌对方,甚至国家都会有倾覆的风险。为了嬴渠梁可以顺利继位,秦献公首先需要安抚的就是大儿子嬴虔,这也是嬴渠梁在政治上最大的竞争对手,献公在临终前把嬴虔叫到了床边,讲述了自己年轻的时候根基不稳,权臣乱政,丢掉了国君之位,后续艰难复位的过程,通过情亲关系晓之以情,治国安邦的责任动之以理。嬴虔也是明事理之人,为让自己的父亲安心,自断一指,血书起誓,将会忠于秦国,全力辅佐未来的国君。
嬴渠梁,能够顺利继位,得益于其自身嫡长子身份、治国理政的才华以及父兄的支持,他的改革举措,从结果来看也的确没有让父亲失望。
积极变革,变法图强
秦孝公主政之后,并未忘记父亲的嘱托,为了图强变革,便招贤纳士,寻求能够帮助秦国富国强兵的人才。商君为施展自身才华,践行法家治国的理念,在此契机下,自魏国入秦。秦孝公任商鞅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控制),奖励耕织和军功(经济建设跟军事斗争两把抓),实行连坐之法(法家高压,禁止私斗,鼓励外战立功)”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为了使国内的变法过程得以顺利进行,保持国内稳定的生产、发展环境,在此期间,秦孝公为了安抚魏国,甚至还主动割让了秦献公付出了生命代价夺取的河西土地。在秦孝公君主意志的坚决维护的情况下,这样一套变法制度,有序地运行下来,使得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提升,逐渐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牛刀小试,收复失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秦孝公启用商鞅变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富国强兵,在乱世中夺得更多的土地、人口。那么变法之后的秦国军队战斗力怎么样呢。对于老秦人来说,河西之地就是自己的心头肉,也是秦人东出夺取天下的必经之路。那么,变法之后的主要战场还是河西,面对的是多年的苦主魏国。
公元前354年,魏军主力围攻赵国邯郸,秦孝公见准时机,出兵奇袭河西,歼灭魏军七千余人,并占领少梁。不久,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战”,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齐国统帅孙膑的围魏救赵,在此战役中,魏军大败。秦孝公又乘魏国国内空虚,委任商鞅为大良造,再次出兵魏国,并攻占了其旧都安邑。虽然后续这部分领土,由于魏军的反扑,秦国再次丢失。不可否认的是,此时的魏国的国力尚存,魏武卒的战力未减,但商鞅第一阶段的变法,已经初显成效,至少与魏军已经有了一战之力。
公元前341年,齐国军队再次在孙膑的指挥下,在“马陵之战”中大败魏军,魏国引以为傲的魏武卒在这次战役中损失殆尽,国力严重受损。秦孝公眼见魏国虚弱,速命商鞅率领大秦锐士进攻河西,并俘虏魏国主帅公子卬。鉴于秦齐两国的军事压迫,魏惠王被迫割让河西部分领土予以秦国求和。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嬴渠梁因病离世,秦孝公去世后,其子嬴驷继位,即秦惠文王。 秦孝公去世后,商鞅也失去了君王的保护,因变法利益严重受损的守旧贵族,理所当然地将矛头指向了他,秦惠文王即位之初为维护政局平稳,车裂商鞅,用以平息贵族之愤。
秦孝公在位期间,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军事行动,极大地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为秦国后来的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贡献不仅在于恢复了秦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更在于为秦国确立了以法家思想为核心的治国理念,这一理念在后来的秦国乃至秦朝的统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秦孝公的变法图强,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治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