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根治“酒店刺客”,到了该了断的时候了

“五一”假期还未到,有些游客就先被酒店、民宿老板的“神操作”败了兴致。日前,“提前两个月订酒店五一住不了”的话题迅速登上热搜,引发许多网友共鸣。
网友小丁在社交媒体上无奈地分享了自己的糟心经历:“我们所有行程都定好了,平台打电话告知酒店无法接待,我们都傻了。现在再去重新订,酒店价格高了不少。”在评论区,还有大量网友纷纷吐槽自己遭遇了类似情况。很显然,商家这种坐地起价的行为,不仅是对契约精神的肆意践踏,更是在文旅经济复苏的关键时期,给当地的旅游形象埋下了一颗信任危机的“定时炸弹”。
商家毁约的“底气”,很大程度上来自精心算计的违法成本。尽管较之前些年,在此类单方毁约事件中,消费者的维权渠道更多了、获得补偿的机会也更大了,例如多起案例中,消费者就“酒店毁约”向平台举报后,获得了“退一赔三”,即支付消费者实际损失3倍赔偿。但在“五一”期间,即便赔偿3倍,可能商家转手仍能赚取不菲差价。这种“割韭菜”式盈利模式,本质上是钻了法律法规漏洞,踏上了所谓牟利快车道。更令人忧心的是,某些平台方似乎也默许此类行为,在诸如“系统故障”等原因的遮遮掩掩之下,对商家此类伎俩也听之任之。
那么,如何才能根治假日经济中的“酒店刺客”?构建多方联动的治理生态或许才能治标又治本。其中,监管部门不妨引入“价格熔断机制”,对节假日房价设置动态涨幅上限;建立“黑名单实时曝光台”,让失信商家在文旅市场寸步难行;平台方则应开发使用诸如“价格异动预警系统”等技术手段,当监测到同一房源频繁退订时自动触发熔断。对于消费者来说,在遭遇此类问题时,不仅要保留好相关证据,依法进行索赔,更要用“用脚投票”的实际行动来表明态度。要相信,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失信者终将自食恶果。
一段时间以来,从淄博烧烤的火爆出圈,到天水麻辣烫的声名远扬,中国文旅市场正经历着一场从单纯追求流量到注重口碑经济的深刻蝶变。如今,年轻游客们热衷于用“特种兵式旅游”来感受城市的温度,社交媒体也成了文旅品牌传播的“巨大功放”。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短视的宰客行为都可能迅速发酵,演变成一场城市形象的灾难片。
这个“五一”,人们期待的不只是监管部门的重拳出击,更渴望看见文旅市场完成从“流量收割”到“信任经营”的认知升级。毕竟,在越来越多游客愿意用更多预算为优质体验埋单的时代,谁再把消费者当“新韭菜”,谁就有可能被时代“连根拔起”。毫无疑问,唯有秉持诚信经营的理念,以消费者心为心,才能让文旅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断做大做强这道“文旅大餐”。
(沈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