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地·上书房|吴承学:我人生中获利最大的一次“投资”
【“4·23世界读书日”开卷有约】系列策划
“4·23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花地·上书房”专栏今日开启,羊城晚报记者将走进各领域名家、达人的书房,探访他们的读书生活与研究路径。读者可借此一窥名家书斋,遇见更辽阔世界。

“我的书房‘澹斋’在中山大学中文堂七楼,约二三十平方米,藏书很杂,以实用为主,没有统计过数量,架上地上都堆满书。对我来说,最珍贵的是父辈留下来的书及师友的赠书。读前辈与师友的书,就像和他们相晤,听他们聊人生,谈治学。摩挲品赏,见书如面。”
——吴承学

吴承学,1977年考入中山大学,1994年晋升教授,2006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著有《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等,曾获“思勉原创奖”“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阅读史】
人生获利最大的一次“投资”
文/吴承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际遇。用一句话概括,我的人生就是因阅读而改变。
我出生在潮州,祖辈、父辈和哥哥、姐姐,有不少人当教师,家族一直有读书传统和氛围。我从小就喜欢文学,尽管上小学不久就遇到“文革”,但我从未放弃过阅读。家里书很多,我就囫囵吞枣地读,甚至一边抄写一边读,不仅把“文革”前的高中语文课本抄写一通,还抄录了不少古书。
我至今保存着1973年抄写的《古唐诗合解》。那是一种特殊的仿古抄写法,先找一些质地较好的白纸,用铁笔、蜡纸在蜡板上刻出线装书的竖行框,再加红色油墨,之后印出一张张带有竖行框的纸。然后,摹仿原书的格式,一字一字地抄。古诗、唐诗用大字黑墨水抄,释文与评点用小字蓝墨水抄,然后钻孔缝线。
1977年恢复高考,我凭借较好的阅读基础,虽然没有参加复习,仍顺利地考上中山大学中文系。这是我人生中一次最重要的因读书而改变命运的经历。
上了大学以后,我的一大爱好就是用节俭下来的钱购书。前些天,有几位年轻朋友来到我的书房,我拿出一套1965年版、1983年重印的中华书局影印《四库全书总目》,厚厚两大册,请他们猜价格。他们努力往便宜猜,最后猜到一两百元。实际上,这套书当时的定价是19元!
1981年,我买了钱钟书先生的经典之作《旧文四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定价是0.31元。这本书收录钱先生三十年间所写的四篇论文:《中国诗与中国画》《读〈拉奥孔〉》《通感》《林纾的翻译》,我首次阅读就被其学问的广博和精深以及学术的智慧和思想所震撼。《旧文四篇》可以说是我论文写作的启蒙导师,我反复阅读、揣摩。我最早发表在《文学评论》上的论文《江山之助》《生命之喻》等文章之选题、立意与行文,颇受其影响。
我的学术研究得益于许多前辈老师的教诲,也读过无数书籍,但是《四库全书总目》和《旧文四篇》给我的印象最深。《四库全书总目》为我的学术研究指明了文献学、目录学的治学途径,《旧文四篇》成为我写作论文的范本。这两本合起来不到20元的书,堪称是我人生获利最大的一次“投资”!
我们这一代人,在这短短几十年内,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与数字社会、智能社会的快速转型。社会转型之迅疾,不但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我们的阅读方式。人们从读手抄本到读纸质书,再到电子书,现在的短视频更是大行其道。环顾四周,人们在手机上“阅读”的时间,已大大超过对纸质书本的阅读。
我对电子阅读的态度,也有一个变化过程,从保守抵制到好奇参与,再到渐渐沉溺其中。有时不知不觉之间,一天的手机阅读,居然会用上几小时!
信息技术带来了阅读方式的革命性变化,确实给阅读带来极大便捷。读者在云端上可以储存海量书籍,不管何时何地,都可以查到想读的电子书,可以下载各种知识和数据。而音频、视频等形式的多媒体融合以及阅读过程中的即时评论,完全改变了传统的单向阅读模式。读者可以即时看到古今中外各种文献,也可即时与世界各地读者进行讨论。人类阅读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隔阂,可谓“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很大程度上获得了阅读自由。但这是一把双刃剑,电子阅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阅读的碎片化,信息爆炸也导致阅读的注意力分散,阅读质量下降。
今天的读书人,面临着如何既传承老传统又拥抱新科技的难题。这是一道“鱼”与“熊掌”都想兼得的难题。我本人力图在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在快速浏览、广泛收集、下载各类信息时,会通过电子阅读;在阅读经典作品与常用典籍时,还是喜欢自己拥有这些经典的纸本书籍,也会尽可能地使用纸本书籍。我更喜欢在阅读纸本过程中所伴随的触摸感、仪式感乃至高雅之感,那是读电子屏幕无法感觉到的。

【书径】
“我有两种读书法。一种像陶渊明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这是闲览读书法。凭着兴趣泛读,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另一种是专业读书法,好学深思,疑义相析,推求斟酌,永无止境。”
【书语】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近读】
曹旭:《梦雨轩随笔》,凤凰出版社2021年
王水照、侯体健:《王水照访谈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
胡晓明:《中国文论九辨》,安徽人民出版社2023年
陶文鹏:《唐诗与绘画》,华文出版社2024年
施爱东:《蛋先生的学术生存》,上海文艺出版社2024年
【自荐】
《冰壶秋月》(吴承学),浙江古籍出版社2021年

“这本散文集内容是我对家庭与家乡、老师与前辈的回忆,以及读书心得和治学感言。”

编辑:吴小攀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