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英雄河北|杨裕民:“誓必效死疆场,马革裹尸”

时间:2025-07-09 07:40:00

杨裕民。河北日报资料片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里,左权将军墓旁,有一个高盈两米的圆顶水泥坟茔。苍松翠柏丛中,墓前竖立的黑色大理石墓碑上,“杨裕民同志之墓”7个大字分外醒目。

杨裕民,原名杨彦伦,字灿如,1889年出生于迁安杨团堡村。因其在家族众多兄弟中排行十三,故又名杨十三。

1906年,杨裕民考入天津工艺学堂,后在南开中学、直隶省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读书。1920年,他赴美国学习造纸专业,获博士学位。回国之后,他发明了苇草造纸新技术,并放弃专利权,免费向全国推广。这一新工艺遏制了日本纸张当时在中国市场的垄断。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民族危机考验着每一个中国人。为支援抗战,当时正在母校河北工学院任教的杨裕民四处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人出人、有钱出钱”。在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中,杨裕民组织学生游行示威,以教授身份走在队伍最前列,支持声援北平学生。

卢沟桥事变时,胃病刚好的杨裕民喟然自勉:“我以孱弱之躯,誓必效死疆场,马革裹尸,决不辗转床褥作亡国奴也。”他与洪麟阁共谋光复冀东事宜,参加华北人民自卫会并任委员。他典卖了家里的50亩土地,又说服哥哥从家里拿出资金,从各处购买枪支弹药资助抗战的部队。

1938年3月,杨裕民满怀爱国激情,毅然投笔从戎,率领河北工学院“工字团”和子女杨效昭、杨效棠(永进),投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东抗日大暴动。杨裕民任冀东抗日联军第1路军政治部主任,参与组织发动工作。

1939年6月,杨裕民从冀西来到太行山黎城八路军总部,提出“必须搞工业,以保证军需”的建议得到了朱德的支持,受命在八路军总部负责军工工作。7月21日,因长期劳顿,重病积疴,医治无效病故,时年50岁。

2014年9月,杨裕民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河北日报记者赵泽众整理)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