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问企哪得“新”如许?绵阳金融活水来

时间:2025-04-25 11:21:00

  春日的绵阳生机勃发,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与企业的生产线同样繁忙。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绵阳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8413.6亿元和5435.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9%和15.9%,其中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403.5亿元,同比多增127.6亿元,为全市经济开好局、起好步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破解“轻资产”困局

千万贷款护航企业“起飞”

  近日,记者走进四川天仪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的测控中心看到,一整面墙的电子屏上闪烁着多颗卫星的实时轨道数据。公司副总经理张诚指着屏幕上的一张雷达遥感影像介绍:“这是今年2月8日,‘涪城一号’对宜宾市筠连县金坪村高家坪山体滑坡的紧急成像,这些数据为救灾指挥提供了关键支撑。”

  作为国内领先的商业SAR(合成孔径雷达)卫星运营商,天仪空间的技术实力毋庸置疑,但轻资产的特性却让其在融资路上屡屡碰壁。“商业卫星研发周期长、固定资产少,传统信贷模式很难覆盖我们这样的企业。”张诚表示。

  转折发生在2024年底。工行绵阳分行通过“科技型企业智能评价模型”,首次将企业的研发投入、核心技术、行业前景等“软实力”转化为信贷依据,落地“空天产业”工行全国首笔“科技型企业智能评价模型”放款、工行全省首笔“基金投资贷”、全市首笔“科技城·双子星贷”等,形成了覆盖科创企业全周期的金融服务链,成功为企业发放1000万元贷款并迅速投入到绵阳星座后续卫星的建设以及SAR卫星新场景的开拓。

  工行绵阳分行行长助理陈鹏表示,将切实发挥支持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压舱石”作用,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融资服务创新能力,助力更多企业高质量发展。

助力“硬科技”转化

极速放款抢跑市场“赛道”

  同样感受到金融赋能的还有绵阳鑫瑞捷电气有限公司。

  近日,记者走进其刚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车间,忙碌的生产场景映入眼帘。工人们正操控设备抓紧生产,新研发的新能源汽车线束产品批量下线。

  几个月前,这个项目还因资金问题一度犯难。“去年11月,我们接到了两个新的研发项目,有一定的资金需求,在我们一筹莫展的时候,绵阳农行科技支行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绵阳鑫瑞捷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文革感慨,“从提出需求到放款仅用5天,让我们这个项目得以顺利研发成功。”

  李文革告诉记者,研发的新产品已经在今年达产,将于5月批量生产,预计今年能形成8000万元左右的产值。

  企业的突破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的精准化和高效服务。“今年以来,我们紧跟绵阳‘5+8+2’重点产业建圈强链,运用科技型企业专属信贷服务体系,引入知识产权和创新积分,并持续落实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一季度普惠贷款已突破百亿元。”农行绵阳分行副行长孙倩表示,该行将全力做优金融“五篇大文章”,为绵阳加快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贡献更多金融力量。

  如今,绵阳金融“供血”与产业“造血”的良性循环已然形成,金融活水与创新动能正激荡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活力,在这片创新热土上,精准的“金融春雨”正助力全市各行各业不断向上“攀新”,锻造“绵阳造”的新势能。

记者手记

  行走在绵阳的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能清晰触摸到金融与创新同频共振的脉搏。

  金融机构将卫星企业的“技术代码”转化为“信贷密码”、用“五天极速放款”跑出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度——这些细节背后,是绵阳金融业从“锦上添花”到“雪中送炭”的角色进化。

  银行不再仅盯着抵押物,而是真正读懂科创企业的“技术语言”,用定制化产品打通融资堵点。当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到研发关键节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报表上的贷款数字,更是生产线上的技术突破与订单增长。

  这份亮眼成绩单证明:金融与产业共舞,就能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涪江观察记者 唐甜 蒋成林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