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她患胃癌25年后复发,写下64篇“抗癌日记”感动千万网友

时间:2025-04-04 06:47:00

清明前夕,春风、暖阳,悠扬的音乐、深情的歌曲,加上淡淡的哀伤,共同构成了一场特别的葬礼音乐会。

今年是上海市癌症康复学校原校长周佩逝世十周年,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成员在上海福寿园270度数字环幕礼厅,为老校长举行了一场别样的纪念仪式。

“永远的周佩校长”

1989年,39岁的周佩被发现患上晚期胃癌,医生预言她活不过一年。

手术后,她成为第一批加入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的会员。

“1993年,俱乐部打算创办上海市癌症康复学校,我给周佩写了一封信,请她一起来办学校。当时,她已经在泰国找到了一份高薪工作,每月薪水6000元,但接到我的信后,她毅然回国,担任康复学校每月只有300元津贴的志愿者。就这样,从副校长到校长,一干就是20多年。”

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党支部书记袁正平深情回忆道:“周佩,她是我最优秀的学生、最亲密的战友、最佳的搭档,也是全体学员最可敬的校长、广大志愿者最好的榜样。”

2014年,64岁的周佩癌症复发,病榻上的她在解放日报主办的“哎哟不怕”微信公众号上写下了64篇感人至深的抗癌日记,与病友们分享自己的抗癌经验,为无数与病魔斗争的患者提供精神支持。

2017年,解放日报社携手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推出话剧《哎哟,不怕》,其中的主角佩莲正是以周佩为原型。该剧先后在上海、北京演出了22场。

今年,话剧《哎哟,不怕》2.0版将隆重推出,这也是对周佩校长崇高精神的又一次缅怀和纪念。

2014年6月,周佩写下第一篇“抗癌日记”

2015年3月,周佩临终前写下第64篇“抗癌日记”

纪念活动中,学员们纷纷追忆起周佩校长。

董海燕是癌症康复学校的第4期学员,她说:“刚进学校的时候,我刚刚动完手术,感到非常害怕。周校长叮嘱我不要害怕,要像她一样坚强。如今,我已经在抗癌路上走过了33年。”蒋金龙2010年被诊断为肝癌晚期,他在来到俱乐部的头五年里,经历了大大小小13次手术。在那段难熬的日子里,周校长不断地鼓励他,还为他举办了“为生命喝彩”5岁生日活动,使他真正踏上了康复之路。

如今,上海市癌症康复学校已经成功举办121期康复学习班、200余期新生患者康复营,近万名“毕业生”在这里被授予第二次生命的“文凭”。

在现场,上海癌症康复学校的学员们通过演出合奏《真的好想你》、朗诵《你好周校长》、歌曲《北风吹》、笛子独奏《搀扶》等,表达了对老校长的深深怀念。

一曲《驼铃》送别“战友”

3月21日,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还以花坛葬的形式为抗癌“战友”们举行了集体葬礼。这个与上海福寿园合作的公益项目已经持续开展了整整20年。

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会长王文平介绍说,今年共有11位“爱友”(与“癌”谐音)安葬于上海福寿园希爱林。上海福寿园与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联手打造的希爱林,自2005年建成以来,已有139位抗癌斗士长眠于此。

这场葬礼没有撕心裂肺的痛哭,也没有死气沉沉的氛围,而是以音乐为桥,连接起此岸与彼岸,通过集体送别的庄重仪式,传递出病友们的深深怀念,也让人们感受到这场人生告别的美丽与尊严。从《感恩》的深情吟唱,到《你鼓舞了我》的激昂旋律、《把悲伤留给自己》的深沉内敛,再到《驼铃》的深切情感,每首歌曲都承载着无尽的哀思与崇高的敬意。

葬礼音乐会现场

在福寿园礼仪人员的引导下,11位“爱友”的亲属依次为亲人点亮心灯、点燃香片、敬献茗茶、拭盒作别,最后将装有亲人骨灰的可降解骨灰盒安放到花坛中,并撒入“乡土”和花朵,让亲人在花香中入土为安。这种“不占寸土”的生态葬式充分体现了回归自然的绿色生态殡葬理念。

中国殡葬行业协会副会长周静波表示,节地生态葬是未来殡葬发展的重要方向。他称赞此次选择花坛葬的11位抗癌斗士作出了将个体生命融入自然循环的崇高表率。

音乐会上,上海福寿园公益发展基金再次向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捐赠10万元“希爱基金”,用于帮助生活困难的俱乐部会员就医和改善生活。

原标题:《她患胃癌25年后复发,写下64篇“抗癌日记”感动千万网友》

栏目主编:陈俊珺 文字编辑:陈俊珺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徐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