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206份珍贵野生植物有了数字“身份证”!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成首轮古树“基因普查”

时间:2025-04-21 10:57:00

吴海容 李健 封面新闻记者 伍雪梅

古树作为有生命力的“绿色文物”,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日,记者从四川省屏山县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中心获悉,该中心完成保护区首份动态更新的古树(含古树后备资源)数字档案,为包括5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内的206份珍贵种质资源颁发了数字“身份证”。

航拍四川省屏山县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据了解,2024年8月至12月,屏山县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中心联合乐山师范学院开展种质资源补充调查,历经4个月的深耕细作,完成该保护区首轮古树“基因普查”。

调查人员在四川省屏山县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中心开展古树“基因普查”。

调查期间,调查人员沿保护区长约9公里的巡护步道两旁10米范围内的古树全面开展调查,通过GPS定位仪核对古树坐标,卷尺测量古树胸径,高分辨率相机多角度记录花、果实、叶、树皮纹理等生物特征,精准的将每一项数据登记在册,并且完成了巡护步道古树宣教标识牌规范化安装工作,为自然研学奠定基础。

调查人员在四川省屏山县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中心开展古树“基因普查”。

调查结果显示,巡护步道共记录古树(含古树后备资源)种质资源206份,其中核心保护对象(三级古树)185株,包含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株,新确认中华木荷、扇叶槭、三叶山香圆3处特色古树群。同时,该中心采取“一树一策”保护方案,通过实施树干清腐、病虫害防治等科学复壮措施,古树存活率达100%。

调查人员在四川省屏山县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中心开展古树“基因普查”。

四川省屏山县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中心将创新构建“双线并进”保护模式,即对内将古树识别纳入员工业务培训体系,打造专业巡护队伍,实现“知林”传承;对外依托二燕坪宣教馆搭建“线上+线下”立体宣教平台,通过古树文化传播、生物多样性科普等方式激发公众参与,形成“全民护绿”的生态文明共建格局,让这些穿越时光的“绿色活化石”在科学守护与公众参与的双重滋养下,继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新篇章。

调查人员在四川省屏山县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中心开展古树“基因普查”。

(图片由四川省屏山县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