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山东省道德模范记者见面会第二场——刘真标、杨守伟、刘世瑜的“共同选择”

时间:2025-07-08 13:31:00

7月8日,山东省道德模范记者见面会第二场举办,刘真标、杨守伟、刘世瑜三位道德模范亮相。

帮助农村困境儿童,救助残疾儿童,危急时刻及时伸出援手……当流量的聚光灯照向道德模范,当他们的故事在屏幕前流淌,感动和共鸣如潮水翻涌。人们不禁感叹: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在别人需要时,做出了同一种选择?

刘真标:“小孟心里的‘疙瘩’解开了”

刘真标是枣庄市滕州市龙阳镇学区党委书记、主任,也是凫山快乐成长营、龙山快乐成长营的创办者。

2020年到大坞镇工作后,刘真标得知了全镇义务教育阶段还有13名孤儿、56名留守儿童面临假期无人看护的情况。于是他多方协调,利用撤并闲置的市庄小学校园成立凫山快乐成长营,精心设计16个托管项目,招募42名教师志愿者,每逢双休日、寒暑假便把孩子们接到营地,陪他们打球、唱歌、下棋……

2022年到龙阳镇工作后,刘真标又成立龙山快乐成长营,自筹资金购买食材、炊具、农具、文体器材等物品,配齐寓教于乐的炒菜坊、烘焙坊、茶艺坊、农具坊等教育“工坊”,让孩子们学会了种菜、磨豆腐、炒菜等技能,还接受了舞蹈、书画、体能等方面的公益培训。经过悉心培养,孩子们学会了基本生活技能,在与志愿者相处中获得了“亲情陪伴”,在提升综合素养的同时,对未来的成长之路更添笃定与向往。

对于农村困境儿童来说,爱的缺失是他们心中最大的痛点,家的温暖是他们心心念念的港湾。刘真标有个学生小孟,亲人相继离世,当时年仅10岁的他暂住在远房姑姑家里。一天晚上,他与姑姑赌气,离家出走。刘真标得知后立刻帮着满城寻找,最终在一个桥洞下面找到了小孟。见小孟一时想不开,刘真标便找了一家宾馆把他安顿下来,经过三天的陪伴劝说,终于解开了小孟心里的“疙瘩”。“在详细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后,我把他带到了成长营,在这里他逐渐变得活泼开朗,还加入了篮球社团。”刘真标说,后来,小孟和队友在“姚基金希望小学”滕州赛区篮球比赛中一举夺冠,小孟还获得“优秀队员”称号。

看到像小孟一样的孩子由最初的自卑变得自信,刘真标感到非常欣慰。他说,自己小时候家境贫寒,几度面临辍学,是当时的老师孙房园经常帮助他,为他烧“疙瘩汤”、辅导功课、讲做人做事的道理。“从小,我就下定决心要做孙老师那样的老师!”怀揣着爱的种子,毕业后,刘真标在乡村任教,教书育人、扶危济困。“未来,我要把成长营开到更多地方,让更多农村困境儿童感受到希望和爱。”

杨守伟:“每次签孩子们的手术同意书,手都在抖”

潍坊市儿童福利院的副院长杨守伟刚从北京回来不久,她这次去是陪曾经住在福利院的孩子惠惠做手术。这次手术是为了解决惠惠的面神经麻痹等问题,非常成功。如今,惠惠是中科院的一名在读研究生。

“这些年,我每次签孩子们的手术同意书,手都在抖。福利院的孩子,生来就比常人更难,可正因为难,我们更要让他们知道:这世上有人愿意为他们拼命。”杨守伟动情地说。

现场有位患有鱼鳞病的女孩晓玉,她的故事令人动容。2006年8月,晓玉被送到了福利院,两三岁的她眼皮外翻,几乎每寸皮肤都翻裂起来,一片挨一片,跟鱼鳞一样,“鱼鳞”下是血口子,很多还化了脓,孩子一扯着皮肉就疼得大喊大叫。这种病无法根治,只能细心护理。

为了减轻晓玉的痛苦,杨守伟和同事们勤给她洗澡,每天涂3遍药,凡是开裂的皮肤,都轻柔地涂抹到,及时剪掉浮起的“鳞片”,以免扯到好的皮肤。经过1年多细心耐心的护理,“鱼鳞”慢慢脱落,晓玉恢复了正常肤色,还学会了唱歌、跳舞、表演节目,成了院里的开心果。后来,她被爱心家庭收养,有了自己的家。

福利院孩子90%以上患有重度残疾或重度疾病,多数生活不能自理。杨守伟和同事们,就是孤弃儿童的“妈妈”。她们给孩子们洗澡洗脸、喂奶喂饭、把屎把尿、康复特教。杨守伟还取得了多个资格证书,完成孤残儿童保护性约束衣、手握环、婴幼儿触摸墙等创新,创新成果在全国推广。老师们走出福利院,做志愿者,把康复训练、特教课堂搬进社区家庭,把服务送到困境残疾儿童的身边。“我们不仅让残疾孩子活下来,更要让她们都能活出精彩的人生!”

刘世瑜:“救人是本能,下次还会救!”

一名普通渔民,面对随时可能把船体掀翻的狂风巨浪,在两次生死救援中挽救了17条生命。这是青岛市城阳区河套街道山角社区渔民刘世瑜的见义勇为故事。

刘世瑜今年59岁,生在海边,长在海边,靠打渔为生将近40年。2021年9月5日,因为海上风力大,危险系数高,他驾驶渔船返航,途中突然收到另一艘渔船的求救信息,便赶紧联系附近的渔船一起前去救援。那天的风浪实在是太大了,距离出事渔船原本30分钟的航程,行驶了将近一个小时。当时遇险船已经看不见了,只剩在波涛中漂浮的一艘小救生筏,遇险人员都在上面,随时可能被海浪掀翻。“我们抛出救援缆绳,合力将遇险船员一个接一个救起,整个救援过程持续了2个小时,才终于把7名遇险船员救了上来。”刘世瑜回忆。

其实,这不是刘世瑜第一次在海上遇到这种情况,2003年冬天,他和同伴就曾在9级大风中救起过10名外地船员,当时刚把最后一个人救上来,遇险船只就被海水完全吞没了。

现在,刘世瑜报名当了社区文明实践站的宣讲员,到社区、学校讲自己的故事,也讲海上安全培训。面对记者的提问,刘世瑜反复说,救人是一种本能,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如果有人需要,无论风浪再大,还是会义无反顾地冲上去!救人的本能,背后是什么信念在支撑?刘世瑜表示,“就像老一辈常说的:船帮船,人帮人,出了海就是一家人。”

(大众新闻记者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