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时评:让文明成为清明出行的另一种“风景”

时间:2025-04-01 10:04:00

清明将至,又是一年返乡祭祖、踏青出游的高峰期。铁路作为大众出行的首选,将承载无数人的思念与期待。在匆匆步履间,文明出行不是高悬的道德标语,而是流淌于细节的温暖实践。它如同清明时节的细雨,润物无声却滋养人心。

车厢是流动的社会缩影,文明素养在此纤毫毕现。曾几何时,"霸座"现象引发众怒,行李堆放堵塞通道惹人侧目,大声喧哗打破车厢宁静招致不满。这些看似微小的不文明行为,实则是公共意识缺失的表现。调整座椅时回头看一眼后排乘客,接打电话时自觉压低声音,垃圾不落地、言语不失礼……这些举手之劳,正是构筑和谐旅途的基石。清明假期,铁路客流数以亿计,面对如此庞大的流动群体,个体文明的"蝴蝶效应"足以影响整个社会的出行品质。

清明是缅怀先人的时节,更应成为传承美德的契机。中国传统文化中,"礼"的精神贯穿始终。《礼记》有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当代社会的"礼",体现在对公共秩序的敬畏,对他人权益的尊重。列车上为老人让座,帮孕妇摆放行李,给哭闹孩童一个理解的眼神——这些温暖瞬间,让旅途不再疲惫冰冷。某次高铁上,一位年轻人为站立许久的农民工让座,说"您干活辛苦,坐会儿吧",简单一句话让周围乘客无不动容,这种发自内心的体谅,正是文明最动人的模样。清明时节雨纷纷,文明之举暖人心,我们祭奠祖先的同时,更应以实际行动传承他们勤劳善良、礼让互助的美德。

文明出行需要制度规范,更依赖每个人的自觉践行。近年来,铁路部门推出"静音车厢"、失信惩戒等创新举措,有效提升了出行体验。但再完善的制度,也需与公民自律形成合力。日本新干线半个多世纪几乎无人在车厢内通话,瑞士火车站台不见垃圾踪影,这些国家的文明出行习惯,正是长期教育熏陶和公民自我约束的结果。反观我们,在硬件设施日益完善的今天,软件素质更需同步提升。每名旅客都是文明的"移动名片",一次有序排队、一句真诚致谢、一个善意提醒,都能让文明之风随列车传遍四方。

清明小长假将至,让我们带着对亲人的思念踏上归途时,也带上文明的行囊。在车站的人潮中多一分耐心,在车厢的相处中多一分体谅,在遇到不便时多一分包容。铁路延伸向远方,文明沉淀在心底。当每个人都成为文明出行的践行者,旅途便不再只是抵达目的地的过程,而成为传递温暖、展现素养的美丽风景线。

(来源:中国网 作者:刘本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