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香洲区深化“科技副总”改革,打造湾区产学研协同创新标杆
推动67对教授、企业合作,促成25家企业聘任“科技副总”,累计获得专利近60项,带动多家公司营收实现百万至千万元级增长,攻克多项行业技术难题——珠海香洲区以“科技副总”为支点,撬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全面升级。

香洲区举行重点企业“科技副总”对接会 受访者供图

企业聘任“科技副总” 受访者供图

香洲区举办重点企业“科技副总”对接会 受访者供图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节点,香洲区通过制度创新打通“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的成果转化通道,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建设提供了“香洲范式”。随着改革的一步步深化,这片创新热土正加速构建“人才带技术、技术成项目、项目融产业”的良性循环。
制度破冰,打通成果落地“最后一公里”
珠海平川智达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川智达”)专注于自动生产线的模块化、柔性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研发与应用,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新能源汽车提供柔性装配、自动物流、智能检测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2024年,该公司与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的老师李成伟“双向奔赴”,李成伟成为该公司的“科技副总”。
“一方面,我们可以将李老师团队的方案与客户对接,进行市场化的转换,另一方面,李老师团队还可以参与我们的产品研发。”平川智达总经理赵国栋介绍,“相较于以往,李老师成为我们‘科技副总’之后,我们双方的黏性更加紧密,他们同我们的匹配度更高,就像是公司另一个研发部门。”
更令赵国栋欣喜的是,李成伟团队培养的不少优秀人才,毕业后会直接选择入职平川智达,“帮我们解决了人才培养的大难题”。如今,双方共同成立了李成伟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合作开展绿色制造技术攻关,带动营收超百万元,共同研发课题数超10个,并申报3项发明专利,形成“技术+标准”双输出模式,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同样受益的还有珠海金智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智维”),该公司与暨南大学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的专家学者签订了“科技副总”聘任协议。随后,香洲区政府、暨南大学对金智维人工智能的需求全面摸底,三方围绕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现状、发展规划以及面临的技术难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暨南大学专家凭借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丰富科研经验,为我们研发团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破解了企业技术难题,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同时,高校的科研成果能够实现产业化应用。”金智维相关负责人表示。
香洲区“科技副总”的出现,是对传统产学研模式的深度思考,而更深层次的变革,则是打通了从“实验室”到“商业领域”的“最后一公里”,推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落地,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我们不仅为企业和高校进行牵线搭桥,同时,作为政府部门,我们的‘搭桥’也体现了信用背书,让校企双方能够更好地信任、了解对方。”香洲区科技创新促进中心负责人表示,“此外,科技副总的出现,解决了传统产学研项目科技成果转化流程较慢的痛点,让项目能够更加适应市场。”
政策支持,技术攻关催生产业新动能
2024年,香洲区出台《关于开展“科技副总”工作的实施方案》,举办“科技副总”校企对接活动,相关经验被《人民日报》关注报道,并被写入2025年珠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香洲区科技创新促进中心介绍,“科技副总”共有三种模式,一是聚焦项目合作,构建“需求挖掘——精准匹配——联合攻关”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引导科技企业以实现短期目标为核心,促进成果的即时转化;二是聚焦技术研发,以技术突破为核心,强调长期研发投入与资源整合,高校团队深度参与企业技术路线规划,推动技术迭代与产业升级;三是聚焦成果转化,以产品产业化为核心,由“科技副总”担任项目带头人,对项目开展针对性指导,通过“专利+市场”的双轮驱动,缩短产品产业化周期。
以珠海市睿特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通过“项目制”与珠海科技学院副教授刘加存开展10项联合课题,其中“高精度光学检测设备”研发项目已进入中试阶段,预计2025年量产后可新增营收1000万元。同时,借助“科技副总”企业链接到高校实验室资源,将研发成本降低,凸显校企协同的成本优势。
珠海市格努科技有限公司则联合高校团队与珠海科技学院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李大琳、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副教授朱秀丽、高级工程师李成伟研发出“异构调度系统”,攻克通信协议兼容性等关键技术,解决物流机器人多品牌协同难题,成功申报珠海市产学研项目并获政府资助。与“科技副总”的合作不仅让公司斩获国家级奖项2项,还签订了约2400万元订单。
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目前的“科技副总”存在如技术转化效率有待提高、收入分配机制不完善、合作范围存在局限性等问题。“现在307名专家匹配90家企业,聘任科技副总的企业为25家,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仍有待提升,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相关负责人介绍,现有的“科技副总”合作多依赖“固定费用”或“一次性买断”模式,缺乏市场化利益共享机制,高校科研人员难以从技术转化中长期获益,削弱了其持续参与的积极性;企业则因前期投入风险高,对深度合作持谨慎态度,在短期内未取得成效收益的情况下,存在提前终止双方合作的可能性。“当前,企业家求贤若渴,专家教授需要成果转化,我们需要建立市场化的利益分配机制,构建风险共担体系,降低试错成本,同时打通要素流动的通道。”相关负责人说,“近期香洲区举办了‘科技副总’座谈会,广泛听取了高校、企业及人才的意见建议,我们将进一步改进完善该工作机制。同时,推动‘产业教授’入驻高校,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联合培养产业人才,降低企业人才的招引成本,促进校企人才的双向交流互动,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精准衔接。”
湾区共振,提供可复制的“香洲经验”
站在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回望,珠海香洲这片创新热土上,实验室的灯光与生产线上的火花交织出大湾区科创的新图景,看向港澳,那里的高校与专家正积极融入这一宏伟蓝图。
珠海现有多所高校,包含3所985高校和一所211高校,高校人才供给与创新资源丰富。“我们要将‘科技副总’的选择范围进一步拓展到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范围内,以适配市、区产业发展需求,在更大范围内谋求合作。”相关负责人说。
去年年底,珠海市举办了珠海国际灵巧操作挑战赛暨具身智能产业大会,吸引众多港澳及国际专家教授、创业团队来珠发展。“香洲区是唯一与港澳路桥相连的城区,我们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挖掘港澳高校人才与创新资源,进一步扩充‘科技副总’的广度与深度。”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香洲区正大力探索推广“创新联合体”模式,整合各方创新资源,发动龙头企业(机构)牵头高校院所、初创企业等主体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开展技术攻关,推动一批成果就地转化,提升产业链竞争力。
值得关注的是,香洲区还推行“先用后付”模式,允许企业基于技术应用效果分阶段支付费用,降低试错成本。
从政策破冰到生态成型,香洲区“科技副总”改革生动诠释了“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深刻内涵,“科技副总”机制破解了传统产学研合作中权责不清、激励不足的痛点,通过制度设计将高校智力资源精准导入产业一线。
当珠海情侣路的海风拂过,香洲区正用创新的密码开启高质量发展之门。从“科技副总”的个体突破到产学研生态的系统重构,这里见证着实验室数据与生产线参数的深度融合,演绎着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智慧的激烈碰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的征程中,香洲以机制创新为笔,以产学研融合为墨,书写“创新驱动”“科创红利”的湾区答案。
文|记者 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