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上海的这些农村基层一线书记们,面临哪些治理难题?

时间:2025-04-04 19:08: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走在前列,走出一条超大城市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是上海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4月1日上午,由上海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奉贤区奉城镇朱墩村联合主办的“人民城市建设与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的上海探索”学术工作坊在上海体育大学举办。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有关区驻村第一书记等共聚一堂,分享理论研究成果与一线实践经验。

在“调研中国”中体验国情,提升育人成效

上海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德平教授致欢迎辞并主持主题报告环节。他表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上海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深入研究。作为上海首批“大思政课”建设重点试验高校,上海体育大学推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计划,开展“研读中国”国情调研专项行动,启动“走千村、进千社、访千企、观千赛”国情调研,鼓励学生坚持“大视野、小切口、真问题、深调研”,推动思政课在伟大实践中讲,在日常生活中讲,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切实提升实践育人成效。驻村第一书记调研项目是“调研中国”的重要项目,对于推动学生扎根中国大地、深入了解国情具有重要意义。

在主旨报告环节,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丁晓钦教授认为,文旅融合是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点,文旅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注个体体验,强调文化与旅游的交汇,旨在服务于民,提升幸福感,实现经济与人文的共生。人文经济学揭示了文化与经济交融规律。他建议通过特色文旅产品激活地方经济,同时注重保护文化传统,让游客在参与中感受价值。复旦大学人民城市研究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宋道雷副教授提出,“城市是平的”,要以智慧治理实现人民城市的核心目标。他认为,传统城市治理的等级化、中心化模式难以满足多元需求,而智慧治理通过技术赋能打破层级壁垒,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同时,当前智慧治理面临数据壁垒、线上线下协同不足、基层权责失衡等挑战。他认为,网格街区治理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向,标志着从社区治理向更微观单元转型的探索。这一路径不仅需要技术支撑,更需要制度创新确保人民需求的有效响应。

羲田乡村合伙人张静分享了张马村十年运营经验。她提出,乡村运营可以通过“一对多收益模型”“自建IP”和“客户终身价值”打造可持续商业模式。张马村通过19个特色俱乐部、博物学体验和会员制运营,实现村民就业率提升、收入结构优化,吸引50后至85后多代际人群,形成“新村民”社群生态。“義田乡村”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助力乡村振兴、产业转型,从传统农业转向旅游、文化、服务产业融合发展,谋求乡村宜居宜业与可持续发展。

从乡村金融到产业扶植:来自驻村第一书记们的经验分享

在驻村第一书记沙龙环节,来自浦东新区、崇明区、奉贤区的五位第一书记分享了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经验。朱墩村第一书记陈前主持沙龙。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计划财务处调研员、浦东新区宣桥镇季桥村第一书记刘慧颖通过分享实际案例,强调政策支持与资源整合的重要性。季桥村通过“积分制+金融赋能”创新乡村治理模式,针对乡村治理难题,建立了包括人居环境、文明新风等12类正面指标和3类负面指标的积分评价体系,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积分申报、评分和奖励的透明化管理;引入邮储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将积分奖励转化为保险补贴,并联动信用村建设,为村民提供信贷、医疗咨询等增值服务;通过“积分+分红”“积分+用工”等机制拓展应用场景,激发村民自治积极性。

港城集团、浦东新区书院镇洋溢村第一书记陶彦民分享了书院镇洋溢村的产业振兴路径。洋溢村利用闲置土地打造了“三馨佳园”和“小农人共享田园”项目,通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发挥村民积极性。此外,充分发挥区域党建联建的作用吸引周边企事业单位参与。崇明区委党校教务科科长、崇明区向化镇六滧村第一书记谭江衡结合六滧村“蜜薯新品种引进示范种植”项目取得的成效,介绍了在党建引领下采用“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农户”的模式,通过人才赋能的方式做好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奉贤区委办综合科科长、奉贤区头桥街道北宋村第一书记朱琳聚焦“党建+”模式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北宋村在加强与市农科院等各方的交流合作基础上,利用新技术种植新品种,发展特色农业,探索农业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奉贤区奉城镇朱墩村第一书记陈前通过实施推动“教育创新+乡村振兴”双向赋能,把乡村作为“大思政课”教学的讲台,构建“大中小+乡村+企业”思政一体化的实践基地,激活乡村文化发展动能。

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安排:党建引领+协同治理

会上发布了“研读中国”项目专项调研报告《“驻村”更“助村”:超大城市驻村第一书记如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基于对上海市30名驻村第一书记的访谈分析》。调研报告基于实地访谈与案例分析,系统总结了驻村第一书记在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的实践经验,梳理出驻村第一书记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权责不清、资源落地难、协同推进弱等突出问题,并提出加强干部赋能、优化考核机制、推动协同联动等对策建议。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臧得顺副研究员从学术规范性角度对调研报告提出系统优化建议。他认为,该调研项目兼具理论前瞻性与现实针对性,既回应了当前社会发展的关键议题,又为政策制定提供了实证依据,也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建议从强化学术表达逻辑、完善研究框架设计、更新文献对话机制、增强方法论透明度等方面进行完善。

原标题:《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安排:党建引领+协同治理》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