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武汉2025年“期中答卷”:创新驱动 动能澎湃

时间:2025-07-23 11:09:00

作为中部地区重要增长极,武汉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持续推动产业创新向纵深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成效显著。今年上半年,从实验室的技术突破到生产线的成果转化,从政策护航的创新生态到市场驱动的产业升级,武汉各行各业以“向新而行”的主动姿态,让科研论文变成产业蓝图,让实验室成果融入制造优势,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正推动这座城市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迈出坚实步伐。

从0到1

加强科技创新策源


“策源”乃策动未来科创之源。


今年3月,九峰山实验室对外宣布:在氮化镓领域,实现了从基础材料到产业应用的链式突破。特别是该实验室全球首创的8英寸硅基氮极性氮化镓衬底,成功打破国际垄断并实现国产化替代,彰显了武汉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硬核担当。



九峰山实验室研究中心无线领域首席专家 吴畅:从材料属性上解决了功率和频率相互兼得的性能,所以它比传统的镓极面性能更好。同时,我们采用键合的方式实现了尺寸从传统的2~4寸扩到了8寸,较现在的镓极面大概功率密度提高三倍左右,所以它更适合更高频率的毫米波,也是未来的6G通信可能会用到的商用频段。



在今年湖北“新春第一会”上,10款人形机器人“首秀”。半年后的第三届链博会上,20款整机人形机器人集中亮相。其中,格蓝若公司的“大壮”机器人家族最近正准备“添丁进口”。


武汉格蓝若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熊少华:我们今年针对不同的场景研制了不同系列机器人,分别有一米三的、一米七的、一米八五的人形机器人,以及四足狗和轮式机器人。在今年7月下旬,我们会正式推出这些家族系产品,今年10月底会正式进入市场应用。



上半年,武汉新兴产业成为拉动增长的新动能,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这些成果的背后,离不开创新策源保障。目前,在汉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已获批21家、数量居全国第四,在汉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达34家,8家湖北实验室全面实体化运行,国家级创新平台达155个。


从1到100

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在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去年,衷华脑机首席科学家黄立在全国两会“代表通道”上,介绍了全球领先的脑机接口成果。如今,依托衷华脑机自研的脑机接口系统以及武汉高校院所的科教优势,中国光谷国际脑科学创新中心揭牌成立,“脑机接口”这项尖端技术已在武汉同济、武汉协和等第一梯队三甲医院落地。



武汉衷华脑机融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黄立:下一个阶段,我们重点要推行一个“云脑计划”,也就是说用最好最先进的脑机接口跟广大医疗工作者和一些医疗方面的科学家,大家共同开展大量的临床应用研究,去解决各种人类未知的一些科学问题,真正建成国际脑机接口和相关领域的一个高地。


苍穹之上,由中信科移动牵头成立的武汉市星地融合新一代无线通信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瞄准发展新一代无线通信传输关键支撑技术,研制星载通信产品,助力武汉抢占空天信息产业制高点。



在武汉,首批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的10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有效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单位共89家,包括重点企业65家,高校院所、医疗机构和新型研发机构24家,聚集2300余名科技研发人员开展有组织的攻关,共组织实施底层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项目85项,争取国家和省科技研发项目240项,获财政研发资金和社会投资近58亿元。


聚顶尖人才 强创新动能


科技创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优秀的人才,可以为企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甚至能带领团队开辟一条全新赛道。几年来,武汉不断推出各项人才政策。今年6月,光谷出台全省首个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专项政策,折射出武汉对“人才引领产业”的深刻理解。



东湖高新区党工委组织部副部长 胡波:择优遴选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国际国内重大奖项或者行业认可的原创性成果的人才团队,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二是对新引进的人工智能3551领军人才给予200万元资金支持,对获得中国光谷3551国际创业大赛人工智能赛道决赛一等奖的项目,给予200万元奖金支持,支持社会各界举办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大赛,给予最高100万元资金支持。


以赛引才,是武汉一直以来的重要做法。2021年以来,我市连续举办四届大学生“英雄杯”创新创业大赛,每年提供1000万元扶持资金,单个项目最高支持50万元。截至目前,91%的参赛项目在武汉就地转化、成长壮大,其中21%的企业年营收超百万元。



本月刚刚收官的第四届“英雄杯”大创赛,参赛选手平均年龄25岁,硕士博士研究生占比20%,充分彰显了武汉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充沛活力。


第四届武汉大学生“英雄杯”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武汉中旗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顾勇刚:这个大赛我觉得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平台,相当于给大家一个展现企业本身的很好的机会,不管是从项目本身的介绍,还是这种渠道的对接,投资机构对以后企业的发展,我觉得都是很有帮助的。


今年上半年,全市新登记经营主体34.7万户、增长25.2%,均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二。这组数据,是武汉经济蓬勃活力的注脚,也映射出广大创新主体对武汉发展前景的信心。


信心从何而来?正是武汉对科技创新一以贯之的定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武汉将继续把发展重心锚定科技创新,为经济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本台评论:

鼓劲加压 乘势而上 奋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2025年已过半程。上半年,全市经济保持“乘压回升,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经济主要指标好于去年,好于一季度,好于全国,为实现全年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成绩的背后,既展现了武汉经济“稳”的韧性,更彰显了“进”的动能。

用好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武汉坚持向科技创新要答案,向产业升级要动力。上半年,长江存储、小鹏汽车、岚图汽车等代表性企业产值高速增长,光电子信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成为拉动增长的“火车头”,全市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前十的重点企业中,新兴产业占据七席。

创新引擎轰鸣,驱动城市发展动能加速转换。从光谷“光子”人形机器人首次亮相,到岚图FREE+上市即爆款,一个个生动场景,折射出武汉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扎实进步。这背后,正是武汉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加快成势的生动缩影。

厚植市场经营主体成长这片“沃土”。活跃的市场主体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韧性及潜力所在。武汉创新推出“零号员工”服务机制,首提“根企业”培育,发布营商环境改进提升行动方案,精准解决企业用工、融资、用地等难题,让“政策温度”转化为“发展热度”。

今年上半年,全市新登记经营主体数量和增速均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其中民营企业、新兴业态企业比重持续上升,展现出市场强大内生动力和发展韧性,成为武汉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稳定发展的压舱石,也彰显出武汉转型发展的新成效、新面貌。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上半年,全市上下“敢为敢闯”的加速度,已为武汉决胜“十四五”收官之年奠定坚实的基础。下半年是实现全年目标的关键时期,我们更要保持“只争朝夕”的状态,力争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竞赛中勇立潮头、争先进位。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创新、活力、坚韧的武汉,必将在新时代的发展征程中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出品:武汉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