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这家苏企,用中国“芯”打破国外垄断

时间:2025-04-01 18:05:00

当我们打开手机、电脑、电视的屏幕,色彩纷呈的画面便映入眼帘。不过你知道吗?在这些屏幕背后,其实是一个个小色块驱动着系统运转,这就是半导体芯片。

走进苏州立琻半导体有限公司的展厅,新型显示LED芯片、车规级LED芯片、紫外LED芯片等各式各样的光电化合物半导体产品映入眼帘,同时还有一面贴得满满的“专利墙”。

目前,立琻半导体在光电化合物半导体的外延、芯片、封装、模组、应用等全产业链拥有完备的知识产权,专利覆盖多个国家和地区。

苏州立琻半导体生产的产品。记者 刘争 摄

“我们国家在LED领域已经占据了全世界近90%的产能,但是大部分产品的核心技术却掌握在国外企业手里,我们公司成立的初衷就是打破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构筑起行业的专利‘护城河’。”立琻半导体公司CEO许奇明博士说。

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里,发展的“地基”就不牢。对此,许奇明的感悟颇深。他告诉记者,立琻半导体的一位创始人就曾吃过专利的亏,不仅每卖出一个产品就要付给国外公司3%—10%的专利费,而且在支付专利费的过程中难免有疏忽、遗漏、授权范围不明确等情况,容易陷入各种各样的产权纠纷。

苏州立琻半导体的部分生产设备。记者 刘争 摄

四年前,恰逢世界五百强企业韩国LG集团出售光电化合物半导体事业部的大量资产,包括近万件专利、相关技术与成套工艺设备。听到这个消息,许奇明和他的同事们马上意识到机会来了。

“将这些专利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中,可以全方位搭建知识产权计划项目创新体系,打破国外专利垄断,助力‘中国智造’转型升级,推动我国光电化合物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可控发展。”许奇明回忆,当时,他们的团队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努力,经过不断的交流洽谈,最终一鼓作气拿下了这些资产,完成了半导体行业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壮举。

在收购了国外的专利后,立琻半导体的几位创始人就是否沿用国外技术和团队展开过讨论,虽然现成的方便也有很大的诱惑,但他们最终还是选择组建自己的技术团队,进行技术迭代创新,“我们要用自主研发的技术,走出属于自己的路子。”

这几年,立琻半导体不断招揽技术人才,“网罗”了不少海内外顶尖科研院所的“大拿”,组建起百余人的研发团队,近三年投入研发经费累计达9838万元。

巨大的投入是有回报的。不久前,立琻半导体发布行业首款硅基GaN单芯集成全彩Micro-LED芯片——LEKIN-SiMiP®,并与惠科等多家显示客户开展合作,实现其在微间距LED大屏直显应用验证。

该技术规避了巨量转移难题,大幅提升了直通良率,实现了中国半导体企业在全球微间距LED大屏直显领域“换道超车”,推动我国在微间距LED大屏直显技术领域跻身全球前列,在业内引起不小的轰动。

立琻半导体的市场部经理左继介绍,传统LED直显大屏一般是由红、绿、蓝三种LED芯片组装而成,但随着像素间距的进一步微缩,就需要将更小的LED芯片组装到屏幕上,传统Micro-LED技术因“巨量转移”工艺复杂、良率低且成本高昂,难以实现规模化应用。“我们将红绿蓝三色LED芯片集成到单颗芯片上,仅需一次固晶即可完成芯片转移,无需传统巨量转移技术,直通良率显著提升,生产成本降低30%以上。

将红绿蓝三色LED芯片集成到单颗芯片上。受访者供图

另外,立琻半导体自主研发了国内首款紫外大功率光源芯片,主要用于杀菌消毒、工业固化、医疗器械等领域。“这款芯片面积仅有约1平方毫米,但是却能够承受最大1安培的工作电流,而且由于产品大都应用在工业领域,需要24小时不间断工作,更是增加了研发和验证的难度。”左继介绍,在自主研发的芯片产品面市初期,下游客户在评估替换原有进口芯片方案时态度极为审慎。经过多轮严格的性能测试与可靠性验证,部分客户最终决定采用他们的国产芯片。目前首批交付的芯片产品已稳定运行超过一年时间,始终保持零故障率。

说到这些年的发展历程,许奇明感慨不已:“我们一开始的选址并不是这里,但因为涉及跨境金融等问题,许多城市无法为我们解决的金融问题,在苏州却迎刃而解,这是促成我们投资的直接原因。”

做了落户太仓的决定后,也遇到很多困难,但政府相关部门一直是企业坚强的后盾。许奇明说,太仓优越的营商环境,坚定了他们投资加码的信心,“我们的第一期投资就超过10亿人民币,希望未来立琻半导体可以和太仓的发展同频共振。”

(苏报融媒记者 周哲 刘争/文 李小椒 瞿亚健 姜熠/摄制)

编辑:钱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