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走,我们一起去发现校园里的草木密码——记泰山学院张西梅博士的《植物学实验》课程创新

时间:2025-04-20 10:13:00

“来,大家摸摸这片叶子,猜猜它是什么植物?”张西梅老师话音刚落,一簇带着锯齿边缘的绿叶便在同学们手中传递开来。有人轻轻揉搓叶片,突然惊呼:“有薄荷的清凉味!”也有人凑近嗅了嗅,皱眉笑道:“这味道像极了小时候外婆煮的草药汤。”

这是泰山学院生物与酿酒工程学院张西梅老师开设的《植物学实验》课堂上的一幕。在这门课上,同学们放下课本、离开教室,跟着老师穿梭于校园的每个生态角落——从理工楼前盛放的玉兰花树下,到实验楼前石缝里倔强生长的蒲公英丛中,用专业视角重新发现那些被忽略的草木智慧。

自然为课堂,实践出真知

“植物学不应只是冰冷的形态描述,而应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灵动。”张西梅坦言。她的课程打破了传统实验课的框架:学生不再仅通过切片观察细胞,而是走进校园,用感官直接接触植物——触摸银杏叶的扇形脉络,嗅闻薄荷的清凉香气,观察蒲公英种子随风飘散的生态智慧。

在她的《植物学实验》课程中,“校园植物调查”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张西梅设置了“植物之美”观察环节,引导学生从形态、色彩、生态三个维度记录美学特征。例如,银杏的扇形叶、黄栌叶渐变形成的“香山红叶红满天”美景、牵牛花的攀缘生长等,都成为学生观察和记录的对象。通过这样的观察,学生们不仅能够欣赏到植物的美丽,还能深入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生态环境。

同时,张西梅还注重建立“形态-功能-文化”的关联。以校园植物蒲公英为例,她引导学生进行结构观察,了解其头状花序的形态;进行功能分析,探讨其苦味成分与清热解毒功效的关系;并引入文化关联,讲述“婆婆丁”别名的民间传说。通过这种递进式引导,学生不仅掌握了植物学知识,更能理解其生态适应性和文化隐喻。

有一位学生在观察蒲公英、中华小苦荬、抱茎小苦荬3种植物时,注意到它们的花构造非常相似,推测它们属于同科属植物。从中医药理论的角度出发,他联想到蒲公英茎叶有苦味,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进而推测中华小苦荬、抱茎小苦荬也有此功效。随后,他通过查阅资料验证了自己的想法。这种运用中医理论解释植物学现象的能力,不仅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更表明他们已经能够跨越学科界限,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泰山文化“入课”,让中药智慧扎根校园

张西梅关注到地域特色中药文化融入教学的契机,源于她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在山东尤其是泰安、济南等地,大家食用野菜的习惯特别普遍。每到三四月份,街上随处可见贩卖野菜的老头老太太,而买这些野菜的大多数是年轻人。泰山民间素有吃泰山野生药材、野菜、药膳的现象,这背后是深厚的泰山中药文化影响,当地人对中药的信奉和热爱,让食用野生药材的传统代代相传。

泰山作为中国五岳之首,承载着深厚的中医药文化积淀。《泰山药物志》记载,泰山地区共有812种植物资源,其中346种具有明确的药用价值。朱正伦收集编纂的《泰山野菜宴谱》中,共有野菜谱47个,这些野菜中,大部分是药用植物。泰安民间还有泰山黄精“仙人之遗粮”、泰山何首乌“何翁返老还童”的传说故事。

基于这些发现,张西梅决定将泰山中药文化融入《植物学实验》课程。在实验选材上,她增加了泰山地区特色的药用植物,如泰山黄精,又名“鸡头黄精”。她让同学们观察黄精的形状,发现其类似鸡头状,从而引出名称与形状的对应关系。在实验讲解时,她引入泰山中药相关的典故、传说,如泰山黄精的故事,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

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张西梅会引入常见野菜的药用价值讲解,如荠菜能凉血止血、蒲公英可清热解毒、白蒿保肝护肝等,将植物学特性和中药功效联系起来。在实验课上,她带领学生辨认这些野菜,了解它们的植物学特征,从根、茎、叶的形态到细胞结构。她还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家食用野菜的传统做法,如油炸薄荷、白蒿鸡蛋饼、柳芽小豆腐等,让同学们感受中药文化在生活饮食里的体现。同时,她还教会学生一些民间利用这些中药植物治病养生的小知识,例如在野外外伤出血时,可以利用刺儿菜(小蓟)汁液及时止血。

从“植物盲”到“识百草”,学生全面成长与提升

张西梅的《植物学实验》课程给学生们带来了巨大的收获和成长。许多原本对植物一无所知的“植物盲”,通过课程学习,能够识别校园内30余种药用植物,并主动向家人朋友科普植物知识。有学生在作业中写道:“校园植物调查是一场花语研学,她留住了生命最美的模样。”在去年的技能考核中,学生对药用植物的识别正确率大幅提升。

除了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学生们的审美与观察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他们开始关注植物的多样性,发现校园植物的独特之美。在观察植物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用细腻的眼光去欣赏自然,感受生命的美好与蓬勃。“从前觉得校园花草只是背景板,现在连石板缝里的荠菜都能让我蹲下来研究半天。”王同学说道。

更令人欣慰的是,通过课程学习,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也得到了提升。他们设计了多个特色项目,如“山东省黄精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与利用研究”项目获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国赛三等奖。学生们还申请了专利“一种黄精须根保健茶及其制作方法”,完成了“泰山学院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泰山学院药用植物花期和果期调查”等本科论文。在“泰山学院药用植物调查”实验中,学生分组采集200余种药用植物信息,制作了200余种兼具科学性与文化性的药用植物腊叶标本,详细记录了40种药用植物的花期与果期、药用部位及食用部位。这些项目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还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认同感。

张西梅常说,这门课的目标不是培养植物学家,而是唤醒感知力。“当你发现国槐的念珠状果实是为了吸引鸟类传播种子,就会明白自然界的每一处设计都有深意。而这种观察力,将如同显微镜一般,让你在实验室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能洞察到更深层的意义与联系。”课程结束后,许多学生自发组建了“校园植物观察团”,继续探索草木的奥秘。

(大众新闻记者 曹儒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