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11年平安不打烊!南宁这个区如何做到“进一扇门解万般事”?

平安,是最大的民生;和谐,是最美的风景。近年来,南宁市兴宁区委政法委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认真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条例》,在“基础建设、调处化解、风险防控”三个方面狠下功夫,“建、调、防”三措并举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推动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兴宁区已连续11年获评广西平安县(市、区)。
一
“集成化”建设调解中枢
某建设项目进场道路位于南宁市兴宁区昆仑镇联光村。由于历史因素,部分涉项目土地存在纠纷,引发广西某建筑公司与湖北某建设公司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2024年4月,兴宁区综治中心与兴宁区人民法院及时介入,组织涉事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协商,最终达成调解方案,“感谢你们!释法讲理调解暖心又贴心,高效解决了我们的难题。”案件成功调解依法保障各方权益,快速扫清项目堵点。
为高效调处民营企业矛盾纠纷,兴宁区法院在综治中心设立“法治优化营商环境巡回法庭和非公企业纠纷联合调解中心”,采用“调解+即时履行”模式,成功化解多起买卖合同和融资租赁纠纷,为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纾困解难跑出“加速度”。
兴宁区坚持资源整合、功能聚合、力量融合,逐步探索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的有效路径。
一是阵地提档升级,变“分散办公”为“一站集成”。以“1厅+N室”模式设置群众接待大厅、综合调解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区,提供信访接待、法律咨询、纠纷调处等“一站式”服务。
二是资源有机整合,变“各自为政”为“合力攻坚”。33个部门力量以“常驻+轮驻+随驻”方式进驻综治中心,统筹7个中心力量资源常驻融入,各镇(街道)及人社、住建等部门动态轮驻,相关诉求涉及单位和社会力量随叫随驻,形成协同高效化解“一张网”。
三是平台实战化运行,变“条线推进”为“扁平闭环”。设置4个服务窗口,涵盖受理登记、分流转办等功能业务,建成5个特色功能室和11间调解室,制定工作制度、矛盾纠纷化解流程图等工作机制,让群众“进一扇门、解万般事”。
二
“全链化”贯通调解闭环
“不管是长达数年的矛盾纠纷积案,还是现发的邻里纠纷,我们都调解成功了。大家满意,我们开心!”兴宁区综治中心主任、首席法律咨询专家蒋一观对以往调解成功的案例如数家珍。
兴宁区五塘镇六塘村两个村民小组因170余亩土地边界纠纷长期未解,该区依托“综治中心+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开展重点攻坚。蒋一观、覃清燕两名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加入调解工作组,为村民阐明法律风险点,提出法律建议。最终,两村民小组签订和解协议,纠纷得以解决。
兴宁区综治中心逐步建立起“前端源头预防、中端多级调处、后端回访巩固”的闭环工作机制。
前端抓排查,源头预防“治未病”。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发挥网格员作用,聚焦婚恋、家庭、邻里等纠纷常态开展排查,发动党员、志愿者及热心群众多渠道收集信息。2024年以来,共收集各类信息14.5万条,排查矛盾纠纷766件。
中端抓化解,分级调处“治已病”。按照“村级灭火、镇街攻坚、城区兜底”原则,构建分级分类调处体系。村社层面,选聘413名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律师等组建“调解专家库”,打造五塘镇族老矛盾调处中心等特色品牌,确保“小事不出村”。镇街层面,整合各站所、基层政法单位等力量,采取疑难矛盾“吹哨报到”攻坚化解,实现“中事不出镇”。城区层面,综治中心融合多元力量解纷,做到“矛盾不上交”。
末端抓回访,动态管控“防再病”。建立“受理审核+办理调解+跟踪回访”机制,通过“线上+线下”“关心+回访”方式,实时掌握化解进度、回访结果和满意程度,推动形成结果反馈、反馈纠偏、跟踪问效有机衔接,确保矛盾纠纷事心双解。2024年以来,督导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工作96次,组织开展回访千余次,群众来访人数同比下降16.3%。
三
“信息化”提升防控效能
“许多矛盾纠纷都是从日常小摩擦逐渐累积而成,单靠人力难以全面摸排和防范,需要技防加持,以科技赋能助推社会面管控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效能提升。”兴宁区委政法委副书记张彬介绍,近年来,兴宁区综治中心构建集信息归集、智能预警等为一体的数字化平台,以信息化支撑社会面管控及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
风险防控上,强化态势感知、智能预警。依托“南宁政法云平台”“雪亮工程”视频监控系统等,归集“人、房、事、物”等要素信息及矛盾纠纷动态台账。整合公安天网及企事业单位监控接入共享平台,探索将AI智能感知、智慧预警功能运用到人员密集、矛盾纠纷多发区域,形成全链条智能防控体系,推动风险防范由被动处置向主动预测转型。信息化赋能治安防控工作成效显著,2024年城区传统盗抢骗警情同比下降12.88%,治安案件办结率同比上升68.84%。
流程管控上,突出全链覆盖、贯通到底。发挥“南宁市一站式智慧云调系统”功能,汇聚各类矛盾纠纷信息,实行信息化台账管理,实现矛盾纠纷“一网统管、一屏尽览、一体督办”,统一规范矛盾纠纷受理、分流等程序,采取六步闭环处置流程,以综治中心为“中枢系统”流转分派矛盾风险信息至各镇(街道)及网格,用“流水线作业”模式解决“权责交叉”等问题。按照矛盾风险等级综合研判,实时掌握进度,智能化督办,确保化解工作落实到位。
来源:广西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