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让文化出圈,旅游出彩
眼下,全国各地的游客正寻着“春天的足迹”,来到贵州打卡。贵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挖文化资源,创新旅游业态,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旅游产业“旺”起来。

位于安顺市的天龙镇,是一个有六百年的屯堡村寨。近年来,当地深挖屯堡文化资源,将传统建筑、地戏艺术、非遗技艺等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业,让历经600年沉淀的屯堡文化焕发新活力。
在古镇的演武堂里,《三英战吕布》《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等20余场精彩的地戏表演每天都吸引着往来的游客。


“刚刚看了《三英战吕布》,服饰、背景音乐都还不错。”毕节游客杨雪说。
游客高连兴告诉记者:“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10岁的小朋友也参与了其中,这说明当地人对地戏传承的重视。”
马来西亚游客杨玉琼表示,她喜欢当地的建筑物,每一间房屋古色古香,保留得很好。

安顺市平坝区天龙村地戏队负责人郑汝红是一名地戏非遗传承人,他说:“最初地戏表演用的是老的武术动作,为了能够展示地戏最精彩的一面,我们把老动作进行了改编,同时配有讲解员在旁边,讲解所唱的内容,让客人更深入更贴切地了解我们的地戏文化。”

浑然天成的传统村落、漫长岁月的人文积淀,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在天龙镇,除了地戏让人流连忘返,当地的银饰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天龙景区银铺店负责人李雯说:“我们不仅坚守着屯堡银饰制作技艺的传统,也融合当下的时尚元素产品不断创新,把传统银饰的款式设计得更简约时尚,吸引了很多年轻人。旅游旺季,每天营业额差不多有五、六千元。”
安顺市平坝区文旅局局长武青枫说:“天龙镇一共有20多支地戏表演队,通过表演提高市场和群众的了解度,同时当地200多户老百姓,还利用自家闲置的空房,做成游客需要的配套设施,来助推当地的避暑康养和旅居产业。”
不仅如此,当地还修建了屯堡文化体验馆,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博物馆,主要展示屯堡文化、屯堡建筑以及生活习俗,是游客了解屯堡文化的一个窗口。


“去年我们总的接待人次达到了25万人,同比增长了32%。”安顺旅游集团大明屯堡景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综合办公室负责人郑菊告诉记者。
观看特色戏剧,欣赏自然之美,感受民俗之韵,乐享研学之旅。清明假期,青岩古镇依托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与厚重的文化开展研学活动,打造沉浸式课堂,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到了很多关于清明节的知识,还了解到了青岩古镇的文化故事,很有趣,很好玩。”学生韩诗语高兴地告诉记者。
贵阳青岩古镇景区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静说:“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我们推出的研学活动,把清明节的一些主题内容穿插在里面,让孩子们能够把文化生根在心底,让传统文化能够传承下去。”

从传统建筑到民间艺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地方风俗,贵州各地独特的文化资源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体验打卡。在西江千户苗寨,十二道拦门酒成为游客感受苗族热情好客的第一站。


吉林游客陈广兰激动地说:“酒很好喝,好甜,来到这里真的好开心。”
山东游客金玉说:“感觉大家都很热情,尤其是十二道拦门酒的寓意也非常好,要体验一下。”
西江千户苗寨将非遗技艺、传统节庆、特色建筑等文化元素深度融入旅游体验,并开发旅拍、刺绣、蜡染等体验项目,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同时,景区还结合AI智能游览,不断丰富业态。


香港游客梁女士第一次接触蜡染,她说:“我想选择一个比较难一点的进行学习制作,花了一个小时做了一幅小作品,这个蜡染真的很美。”
“我们将继续深化文化和旅游相融合。一方面,进一步挖掘苗族文化内涵,开发更多具有创新性、体验性的文化旅游产品。另一方面,通过‘AI游西江、AI机器狗、飞览天下、西江幻地’等业态项目,加强与周边景区、村寨的联动合作,共同打造更大范围的文旅产业集群,提升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主管曾艳红说。
记者: 秦海瑭 阮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