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长超18米的龙舟,太惊艳了!
"五月五,龙船鼓"。
作为岭南龙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肇庆高要金利镇的龙舟竞渡将在农历五月初一拉开帷幕。值此端午佳节临近之际,《棹影斡波 龙跃碧浪——广东龙舟文化专题展》日前在肇庆市博物馆启幕,通过100余件珍贵展品全景展现西江流域龙舟文化的千年传承。这场联结历史与当下的文化盛宴,不仅为即将到来的农历五月初一金利龙舟赛预热,更让观众得以深度感知岭南水乡独特的民俗魅力。对龙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前往肇庆市博物馆一睹龙舟文化的瑰丽风采。
初夏5月,广东正式进入“龙舟时间”。在这个热血沸腾的时节,《棹影斡波 龙跃碧浪——广东龙舟文化专题展》正在肇庆市博物馆火热展出中。本次展览集多元特色于一体,传统与创新交融,分为“龙舟的起源与发展、龙舟制作的传统技艺、水上传统的激情演绎、岭南水乡的文化旋律”四部分,通过100多件实物展品、图文展板及现场互动装置,系统展现广东龙舟文化的独特风采,带领大家多角度、全面领略广东龙舟文化蕴含的匠心、智慧和勇立潮头的精神。

本次展览中,高要区金利镇提供了155套展品,涵盖历代龙舟构件实物、冠军奖杯奖牌、非遗传承人龙舟文创及珍贵影像资料等,多维度搭建起一座连接古今的龙舟文化桥梁。


▲ 金利镇提供的部分龙舟展品。伍健豪 摄
展厅中央,
两艘身长超18米的竞赛龙舟,
格外瞩目。

展厅一侧,
一套1998年造、
用于搭配传统龙舟的龙头龙尾,
也引人注目。


据了解,金利龙舟
龙头和龙尾的搭配非常讲究,
需要与整艘龙舟的造型和风格相协调,
共同构成一个完整、和谐的艺术品,
也象征着整个团队或村落的凝聚力。

金利龙舟隶属西江水系,
其龙头和龙尾造型独特、精美。
龙头威武不凡、精雕细琢,
细长的脖子、锐利的龙角
与长长的胡须相得益彰,
这样的龙头,
能在竞渡时有效减小风力阻力,
从而使龙舟划动的速度更快。

▲ 龙舟竞渡场景还原。

▲ “龙船饭”场景还原。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中展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信息。据《肇庆曲艺志》记载,龙舟是一种具有独特说唱风格的曲种,其起源于民间的龙舟竞渡活动,龙舟的唱词基本为七字句,用粤语方言押韵,形式灵活且极具地域特色。展厅内展出的杜焕大师演唱的《玉葵宝扇》之《大闹梅知府》《碧蓉探监》龙舟版本,让观众得以沉浸式感受这一曲艺瑰宝的独特韵味。


▲以上两图 伍健豪 摄
广东龙舟文化代代传承,
金利龙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
有着“广州睇花市,金利看龙舟”的美誉。

▲ 金利龙舟竞渡。陈彦成 摄
“龙舟之乡”金利镇,
是中国传统龙舟名镇,
辖内100多条自然村,
拥有龙舟数量多达300多艘,
赛龙舟活动已有400多年历史,
“金利龙舟习俗”已被列入
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 金利龙舟竞渡。陈彦成 摄
端午节临近,
意味着金利镇传统龙舟赛也将开锣,
各村都已积极做好了龙舟赛的准备,
与各村竞渡,
发扬高要“抱团发展,勇立潮头”的赛龙舟精神。

▲ 2024年,金利镇各村龙舟队在西围涌开展夜间训练。赖家乐 摄
高要区金利镇小朗榄洲村吴毓生说:“我从初中毕业开始,就跟着父辈学习划龙舟,至今已经有16年,算是资深的扒丁。在父辈的耳濡目染下,不仅爱上了划龙舟,更明白要传承龙舟文化,赓续赛龙舟精神。每逢端午举办传统龙舟大赛,我们会提前两个月进行训练,力争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在金利镇,
与龙舟竞渡标配的,
除了“龙船饭”,
还有“龙船粽”。

▲ 邓达荣 摄
端午时节,金利镇
各村家家户户便忙碌起来,
男丁负责龙舟训练,
女眷则负责包粽子。
这是金利镇独有的地方特色,
也是金利镇延续多年的民俗传统。


▲ 以上两图 伍宇丹 摄
端午时节包的粽子,
又称为“龙船粽”。
每年五月初一,
金利镇西围涌人潮涌动,
食“龙船粽”、睇“扒龙船”,
已成为金利镇端午节独有的风景。
龙舟鼓伴着粽子香,
也是让金利人不管走到哪里
始终念念不忘的乡愁。

▲ 2024年6月6日(农历五月初一),第二届中国·肇庆(高要金利)传统龙舟大赛暨广东省传统龙舟公开赛在金利镇西围涌举行,参赛的77支龙舟队伍在起点停泊区集合。赖家乐 摄
来源:高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