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向春而行 再攀新高|“土特产”带来好日子 ——看寿光乡村振兴路上的“香饽饽”
寿光融媒讯(首席记者 桑宏香)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林下经济,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近年来,寿光市一直高度重视发展乡村产业,为特色产业谋思路、为农民致富找门路。
一棵番茄,甜了生活
行走在寿光的乡间沃野,孙家集三元朱村的温室大棚内果蔬飘香,洛城东斟灌村的彩椒基地里订单不断,古城前疃村的“订单农业”车流如织……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产业场景,串联成寿光“土特产”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从“一村一品”到“多村共进”,从传统种植到全链升级,寿光以“品牌强农、特色富民”为路径,聚力写好“土特产”文章,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来到古城街道前疃村村民殷金华的蔬菜大棚,小番茄的清香扑面而来,一串串黄色、圆润的小番茄在深绿叶片间闪动。从种植小白到行家里手,殷金华靠着种植大棚,盖上了新房、买上了新车。“种大棚让村民实现致富,得益于村‘两委’领办合作社。我们统一标准,抱团出海,原来每个大棚收入在5万元左右,现在每个大棚收入达到三四十万元。”殷金华告诉记者,他种了三个大棚,占地30亩,随着番茄种植规模扩大,需求人员也逐渐增多,栽苗、吊秧、采摘等工序成为专业化服务,整个番茄产业链让村里闲置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一颗小番茄映红群众好日子,前疃村很多村民实现了“3个两”:“两套房子”,农村一套房、城里一套房;“两台车子”,一台用于生产、一台用于生活;“两种身份”,白天在大棚里劳作当农民,晚上在楼房居住当市民。不仅如此,前疃村还以跨区域党建为引领,与有合作意向的村庄结对共建,从建棚育苗、种植管理到包装销售,提供全链条闭环服务,在雄安新区、江苏盐城、滨州无棣等地建设100多个蔬菜大棚,推动“寿光模式”在多地开花结果。
一个草编,活了产业
“土特产”体现着一个地域特有的风土,承载着百姓深深的眷恋……在寿光的田间地头、车间厂区,处处都是一副“土特产”绘就的乡村产业振兴新“丰”景。
来到侯镇草碾村,600多年草编技艺传承的文化氛围扑面而来。在村民们的院子里,时常可见摆放的麦秸、茅草,随着草编锥灵活穿梭、编条上下翻飞,一个个草编工艺品成型、验收、包装,等待着发往世界各地。
“依托村里的草编合作社,我们组织起自己的草编队伍,积极带动村民们通过网络、电商等平台对接客户资源,草编产品十分火爆。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积极响应返乡创业号召,深挖家乡独一无二的非遗文化资源,打开销路、带动增收。”返乡创业的何祥宇表示,他发挥草编产业优势,积极整合文化、市场、互联网等资源,在电商优势的助力下,草碾村实现客制化需求与草编样品定制的精准对接,广泛带动村内草编手艺人进行量产,产品畅销国内,并远销海外20余个国家和地区。
截至目前,草碾村共推出非遗手造200余项,孵化爆款50余项,每年制作并销售草编产品近百万件。
一批特产,富了百姓
在寿光,依托独有的乡土资源,不少“土特产”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台头镇北孙村通过发展香包产业,带动160多名中老年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并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每月每人可增收1000多元,促进集体增收20多万元;
纪台镇重点打造以长茄为首的特色产业,通过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纪台长茄”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年产量近60万吨,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土特产”;
化龙镇胡萝卜园区年交易量80余万吨,出口额2亿美元,销往日韩、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国重要的胡萝卜加工出口枢纽……
“土特产”虽小,却能撬动乡村大发展。寿光市各镇街依托特色资源,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充分挖掘其潜力,在做强特色产业基础上,不断延伸产业链、价值链,为老百姓带来好日子的同时,也让更多人尝到了致富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