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自然”,让生命延续,苏州绿色殡葬渐成新风向
临近清明,绿色殡葬示范基地迎来了大批祭扫人群。苏报融媒记者 林琳/摄制
在草木繁花间、在重茵叠翠处、在潮起浪卷中……近年来,树葬、海葬、花坛葬、壁葬等多种节地生态安葬方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成为安放逝者的新选择。清明节前,记者深入苏州市绿色殡葬示范基地,奔赴海葬、树葬共祭活动现场,深深感受到“回归自然”渐成殡葬文明的新风向标。
树葬,让逝者与大地、树木为伴
临近清明,位于凤凰公墓南四区的苏州市绿色殡葬示范基地落英缤纷、人来人往。顺着树葬区的指示牌,沈女士找到了那棵熟悉的樱花树,这是母亲和父亲的安眠处,镌刻着两位逝者的标识牌,被花团围绕着,角堇开得灿烂,五彩斑斓中迸发着勃勃生机。
“父母临终前再三叮嘱我们去世后不做坟头、不立碑,要树葬,与大地、树木为伴。”沈女士说,父母去世后选择了树葬,将骨灰深埋于樱花树下,与泥土融为一体,每当看到樱花树又长高了、开花了,仿佛父母的生命得到了延续。
在记者采访间隙,除了前来祭扫的市民,还有一些前来实地查看和了解树葬的家属。“这里看不到一处墓碑,只有绿树、红花,像公园一样的生态,亲人能安息在这么好的环境里,做儿女的心情也好了很多。”魏先生说。
由苏州市民政局主导建设的苏州市绿色殡葬示范基地占地面积达6600平方米,园内假山、水池、花卉、绿植完美结合。据悉,基地内涵盖树葬、草坪、花坛葬、海葬、壁葬、可降解骨灰盒葬、晶石葬等生态殡葬区域。

环境秀丽的苏州市绿色殡葬示范基地 苏报融媒记者 林琳/摄
吴中区木渎山陵文化南四墓区主任颜秋红说,目前树葬在现有生态殡葬方式中,接受度最高,它既迎合了人们入土为安的传统理念,又满足了生态节地的需求。她给记者打了个比方,一块1平方米左右的墓地,只能安放2例骨灰,而一棵树占地1.5平方米左右,多则可以安放二三十例骨灰。同时,树葬使用的是可降解骨灰袋,埋入土中经过3至6个月,骨灰袋便可自行降解。
然而,2013年该基地刚启用时,树葬区域首批开放的几十个福位乏人问津。后来,随着民政部门加大生态殡葬宣传推广力度、完善绿色殡葬补贴、举办骨灰树葬共祭活动等举措,推动移风易俗、厚养礼葬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树葬的方式。“我们在环境营造上下了很多功夫,比如树葬区域,我们没有用‘冷冰冰’的松柏,而是种植了樱花树、紫薇树、桂花树等色彩明快的花木,让人们看着花开、闻着花香,感受到心灵的安慰和人文精神的关怀。”颜秋红说。
而在价格上,树葬也很惠民。该示范基地的树葬单穴售价在6000元、双穴8000元,苏州市区户籍居民去世后选择树葬的每例补贴2000元。
如今,该示范基地树葬一期区域1797个福位已经售罄,二期630个福位从去年清明推出以来已累计售出454个,售出比例超过70%。为了满足更多需求,二期树葬区域更加节地,从先前的一棵树下安放8户逝者骨灰,到如今通过内外圈形式,使得一棵树下可以安放18户、27例骨灰。

树葬区域花开的五彩斑斓,安抚了祭扫者的悲伤情绪。苏报融媒记者 林琳/摄
海葬,让逝者随碧浪乘风远航
“爸爸,你放心去‘周游’世界吧,家里一切都好。”前天上午,在位于苏州市绿色殡葬示范基地的海葬纪念碑前,吴女士向纪念碑献上鲜花,并用纸巾轻轻擦拭着碑上镌刻的父亲的名字,喃喃自语道。
吴女士的父亲是绿色殡葬的践行者,2015年3月因心脏病去世,家人遵照他的遗愿,选择海葬方式料理其身后事,报名参加了苏州市第四次海葬共祭仪式。“父亲生前热爱旅游。他说,骨灰撒入大海,让自己随着奔腾的海浪乘风远航,相当于‘周游’世界了。”吴女士说,刚开始的时候,家人也有顾虑,毕竟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但后来参加了海葬共祭仪式,目送生命与自然融合,感悟到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就完全释然了。而自己和母亲受父亲的影响,待百年后也愿意选择绿色殡葬方式,为生态文明做出一份贡献。
为方便亲人对海葬逝者的祭扫,民政部门在苏州市绿色殡葬示范基地修建了海葬纪念碑,镌刻海葬逝者的姓名,也镌刻着对生命的敬仰与赞美。记者看到,纪念碑上的姓名数量逐年递增,2012年只镌刻了11个,2025年镌刻了101个。

清明临近,家属在海葬纪念碑前怀念已故亲人。 苏报融媒记者 林琳/摄
从2012年苏州首次举办骨灰海葬活动以来,先后有483名逝者的骨灰融入大海。每次骨灰撒海前,都要举办庄严肃穆的海葬共祭仪式,家属们怀着悲痛而又释然的心情,送亲人最后一程。船只缓缓驶向大海深处,在湛蓝的海面上,当骨灰缓缓撒入大海,那是生命与自然的融合,也是对逝者的一种特殊纪念。海葬活动在免除家属所有海葬费用的同时,民政部门还安排大巴车免费带领家属到指定码头集中乘船出海。今年3月26日,马女士与丈夫、15岁的儿子一同参加苏州市第9次骨灰海葬共祭活动,送别父母。仪式结束后,马女士感慨道:“活动从报名到举办,全流程都细致有序,做到了让逝者有尊严、让家属得慰藉。”

家属将逝者骨灰撒入大海。 苏报融媒记者 林琳/摄
近年来,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海葬越来越被广大群众认可和接受。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尤其是近三年来,海葬报名预约火热。为了回应群众需求,苏州市“96444”殡葬服务专线常年开通海葬活动预登记服务,提供报名提醒。今年,苏州市民政局计划在下半年再组织一次海葬共祭活动。
持续深化殡葬改革,优化服务举措
自2012年推行绿色殡葬工作以来,苏州市持续深化殡葬改革,不断优化服务举措,倡导“移风易俗 厚养礼葬”文明新风尚,推动传统丧葬习俗与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合,绿色节地生态安葬方式逐步被人们接受和认可。
根据《苏州市区推行绿色殡葬工作实施办法》要求,苏州市区户籍居民选择海葬、树葬、可降解骨灰盒葬的,每例补贴2000元,选择花坛葬、壁葬的每例补贴1000元。苏州各县级市(区)提供并落实绿色殡葬补贴政策。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有17312例骨灰采用树葬形式安葬,先后有483名逝者骨灰融入大海。
2022年,苏州市修订出台了《苏州市免除殡葬基本服务费用实施办法》,增加免除骨灰盒临时寄存费60元;2024年修订出台《苏州市区推行绿色殡葬工作实施办法》,增加散坟迁移选择海葬1000元补贴,通过政策调整,扩大补贴范围,进一步推动苏州市殡葬补贴提标增面。2020年至2024年,全市惠民殡葬服务累计减免群众丧事费用超3.5亿元,惠及27万户家庭,发放绿色殡葬补贴346.7万元。
在互联网时代,苏州市民政局还通过高质量建设苏城数字殡葬公共服务平台、开通苏州市“96444”殡葬服务专线,全面提升殡葬政务服务信息化水平,以“数据多跑路”换来“群众少跑腿”。
苏城数字殡葬公共服务平台,围绕逝世、遗体接运、守灵、殡仪服务、安葬服务、祭扫服务全过程,支持各殡葬服务机构具体服务项目在线预约,网上纪念馆、实景祭扫在线祭扫服务,提供通知公告、惠民政策、殡葬服务机构情况介绍、咨询建议等服务。作为覆盖全市的殡葬呼叫平台,苏州市“96444”殡葬服务专线主要提供基本殡仪业务办理、殡葬咨询答疑、殡葬意见建议受理等服务。自2022年5月开通以来,该专线共接听电话78138单,受理各类工单46518单。
(苏报融媒记者 林琳/文)
编辑:钱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