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帧蜀籍·年度总结 | 典籍映古今 书香满蜀地
川观新闻记者 丛雨萌
历时一年,由四川日报全媒体与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联合策划的“一帧蜀籍”文化专栏今日圆满收官。365天,365帧古籍,我们以典籍为舟,溯文明长河而上;以文字为媒,邀读者共赏蜀地千年文脉。这场跨越四季的文化之旅,不仅让古籍“活”在当下,更让传统文化浸润人心。

典籍为钥,打开蜀地文化宝库
“一帧蜀籍”以每日一帧古籍海报的形式,系统梳理四川文化根脉。从宋代严羽的《沧浪先生吟卷》到明代的《方氏墨谱》,从《华阳国志》对“天府之国”的注解到《水经注》中李冰治水的智慧,栏目精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的珍本,展现典籍中的思想光华与艺术之美。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道出都江堰对蜀地农耕文明的深远影响;“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以《资治通鉴》名句传递中华精神品格。典籍中的一字一句,皆是先人对自然、社会和生命的深刻思考。栏目通过通俗解读,让古籍中的智慧照进现实。
名人为轴,勾勒蜀地精神图谱
从“汉朝孔子”扬雄到“诗仙”李白,从“诗圣”杜甫到“明代百科全书”杨慎,栏目深度挖掘多位四川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事。诸葛亮的《诫子书》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启迪当代教育;陈子昂的《感遇诗》以雄浑诗风开盛唐气象;李冰治水的科学精神、文翁兴学的远见卓识,无不彰显蜀地人文精神的传承。“四川历史文化名人”系列稿件,不仅呈现他们的文学成就,更聚焦其精神品格,让历史人物从故纸堆中“走”出,成为可亲可感的文化符号。
岁时为韵,赓续传统生活美学
栏目紧扣传统节日与节气,以古籍记载还原民俗本真。春节的“迎婿日”“赤狗日”,元宵的“万家游赏”,清明的“思怀古人”,惊蛰的“春耕伊始”……古籍中的岁时记录,与现代生活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施注苏诗》中的除夕烟火,《山海经》里的比翼鸟传说,《东坡乐府》中的元宵盛景,皆以典籍为证,展现传统习俗背后的文化逻辑。读者在品读中,重拾仪式感,感知中华文化对自然时序的敬畏与顺应。
山水为卷,书写文旅融合新篇
栏目创新推出“跟着古籍游四川”系列,借《峨山图说》等古籍中的图文,带领读者云游雷洞坪、洗象池、灵岩寺等名胜。明代《新镌海内奇观》中的钱塘江图、西湖十景,则串联起巴蜀与江南的文化共鸣。
古籍中的山水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为文旅融合注入历史深度。
守护为责,传承文明薪火
“古籍修复”系列稿件首次揭秘修复技艺:从清洁书叶到补缀破损,从浆糊调制到装帧复原,展现“化腐朽为神奇”的工匠精神。《汲古阁刊书》的故事,更传递了历代藏书家对文明传承的坚守。栏目通过普及古籍保护知识,唤起公众对文化遗产的珍视。
“一帧蜀籍”虽暂告段落,但文化传承未有穷期。一年来,我们以敬畏之心触摸典籍温度,以创新之笔书写传统新生。未来,四川日报将继续携手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让古籍里的文字,化作滋养现代生活的精神之源。
典籍长存,文明常新。
一帧虽尽,蜀韵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