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比电影更残酷!27张老照片里的秘密,谁来解?

时间:2025-08-14 14:07:00

“得想办法把照片传出去!”

今年暑假,电影《南京照相馆》的热映,让无数观众记住电影里的这一幕:在显影液的作用下,日军屠城的影像一寸寸在相纸上浮现。这句饱含愤怒与决心的台词在放映厅久久回荡。

在海曙区档案馆,27张泛黄、发脆的照片也在等待被“显影”。相纸边缘的斑痕里,凝固着日军轰炸后的断壁残垣;模糊的光影里,依稀可辨废墟上哭泣的老妇、江水中漂浮的尸骸……

电影院的屏幕会暗,灯光会亮,故事会结束,但历史不会散场!

“我们盼着更多人来‘显影’这段历史,让这组照片的信息更翔实,这样就能以完整的照片档案得以永久保存并去讲好它们的故事。”海曙区档案馆宣教编研科科长周文娟说。

三代守护

20世纪80年代的一天,鄞县石碶镇(现海曙区石碶街道)冯家村的老屋,年迈的鱼行水将一个牛皮纸包郑重地交到外孙俞健静手中。纸包被层层裹缠,打开时,27张照片带着陈年纸张的霉味扑面而来——这是他藏了近半个世纪的“宝贝”。

鱼行水的人生轨迹,与抗战紧密交织。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在上海一家兵工厂工作的他拖家带口,奉命护送一批军工设备沿长江西迁。从上海到武汉的上千公里水道、陆路,他和同伴不仅要应对土匪的劫掠,还要躲避日军的袭扰。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他们再度西迁重庆,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才返回上海。

刚拿到照片时的俞健静还很年轻,掂不出27张照片的“分量”,但他认得照片背后的中文字,一张写着“日寇兽行滥炸,无辜的居民弄得家破人亡”,一张写着“成为一片瓦砾”,还有一张疑似写着“血债要血来还”。

“外公以前读过私塾,写得一手好字,照片背面的字和他的笔迹十分像。”俞健静说,“不少照片背面还有胶水印,猜测这些照片可能是从墙上或板报上撕下来的。”

在他的印象中,外公视这批照片如珍宝。抗战胜利返回上海后,外公把家人送回宁波老家,自己留在上海蝴蝶牌缝纫机厂工作,“老家房子着过火,这些照片留存至今,说明外公一直随身带着它们。”

“以前总不忍心让老人回忆这段苦难,后来他去世,很多细节都随记忆淡去。”俞健静说。

2023年,他和还在读高中的女儿俞佳玥商量后决定:将这批照片无偿捐赠给海曙区档案馆,“照片放在家里只是私藏,交给档案馆,才能让更多人看到这段历史。”

俞健静和俞佳玥父女捐赠给海曙区档案馆的部分旧照。海曙区档案馆提供

血色印记

历经岁月磨砺,被光影凝固的血色时刻依旧有直抵灵魂的力量:

废墟上,衣衫褴褛的百姓正捡拾残存家当;一位老妇坐在瓦砾中仰天恸哭;江面上,漂浮的尸体与破损的木船交织;更触目惊心的是堆积的棺材,和木板缝隙中露出的衣角……

在那张写有“日寇兽行滥炸,无辜的居民弄的家破人亡”的照片背面,还有一行英文标注“11-12/8/38 photo at Hankow”,线索指向1938年武汉会战。

1938年6月至10月,为保卫武汉,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展开规模空前的会战。

湖北党史网在《武汉大轰炸概述》一文中提到:“8月中旬,日军轰炸武汉的密度非常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从1938年8月11日至9月17日,日军飞机一共8次对武汉进行了狂轰滥炸,共计投弹1180余枚,共计致使民众死伤4700余人,炸毁、烧毁房屋、民房3200余栋(间)。轰炸场景惨不忍睹。”

另一张照片上记录的“八月十一日及十二日被炸后所摄”正是轰炸最密集的节点。上文提到:“8月11日深夜零时,日军指令63架飞机夜袭武汉”,之后“8月12日上午10时左右,日军又令70多架飞机由安徽境内起飞,分三路分别对武昌、汉口、汉阳进行轰炸。”

照片中隐藏的细节,更是串联起宏大历史的微观注脚。

一句“photo at Hankow”透露照片的拍摄者很可能是当时活跃在武汉的外国战地记者。这让人联想到埃德加・斯诺等战地记者冒死记录日军暴行的身影,与这些照片形成互证。

将目光投向照片之外的历史褶皱,那些未被镜头定格的细节里,藏着更沉重的山河记忆。

彼时的长江水道上,像鱼行水这样的身影不是孤例。他们推着独轮车在泥泞里跋涉,驾着木船在炮火中穿行,把弹药物资运往后方。他们或许不懂“持久战”的战略,却深知“把家伙护好,才能打跑鬼子”。

江面那些模糊的残骸,是侵华日军“封锁长江”最狰狞的注脚。每一颗炸弹落下,每一次炮火轰鸣,都在撕裂这条运输线。沉入江底的,有来不及转移的物资,来不及告别家人的护送者,来不及绽放的生命。

八十多年过去,滔滔江水依旧,可那些沉睡在江底的破碎与呐喊,从未真正远去。它们在水流中低语,提醒后来者:多少苦难,才换来今日的平静。

部分旧照背面留有字迹。俞健静说,这是外公鱼行水的笔迹。海曙区档案馆提供

寻踪补史

这批照片如今安静地躺在海曙区档案馆的恒温恒湿柜里。在收到照片后,该馆立即着手对其进行整理,目前已完成电子扫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计划对这批照片进行修复。”周文娟说。

而这批照片留给大家的谜团还有很多:拍摄者是谁?他是否在战乱中安全撤离?照片是如何流转到鱼行水手中的?照片记录的到底是哪一段历史?

照片会泛黄、会褪色,但这些影像的价值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清晰。作为民间留存的原始史料,它们有望填补官方档案的空白。相比“空袭几次”“投弹几枚”“伤亡几人”这些精准的数字,这些照片让后人看见“家破人亡”的具体模样。

正如《南京照相馆》的隐喻,这些照片的捐赠与公布,本身就是对历史的一次“显影”。身处乱世,历经苦难的“鱼行水们”牢牢守护的不是照片,是不能忘的痛。让这些照片被看见、被记住,是对过往者最好的告慰,更是对今日和平最实在的守护。

目前,海曙区档案馆正在寻找合适的机会对照片进行修复。更重要的是,他们期待更多知情人提供线索——或许是当年摄影师的后人,或许是照片中幸存者的亲属,或许是对这段历史深有研究的专家学者,让这些碎片化的影像拼接出更完整的历史图景。

照片会老,相纸会脆,但这27张老照片的故事还没有讲完。只要有人凝视、有人讲述,历史就永远鲜活。这场跨越近百年的“显影”,在等待更多人参与其中,因为每一段被打捞的记忆,都是对“铭记”二字最郑重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