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时评|在李福贵的评论区里,读懂新大众文艺的刚需



孙欣祺
河南农村姑娘李福贵的走红,多少有些“不合常理”。
没有精致的妆容,没有华美的服饰,没有编排的剧本,没有设计的台词,没有鲜艳饱满的滤镜,没有转场丝滑的剪辑……李福贵用两台手机记录自己挨个村庄卖货的经历,光在抖音就收获超800万粉丝和5300多万点赞,近期每条视频都有十多万、甚至几十万条留言。
7月21日,《人民日报》新媒体发布对李福贵的专访视频。面对记者镜头,李福贵回顾自己的过往经历与走村卖货见闻,感叹过去的经历让自己变得坚强,感慨卖货时遇到的那些老人“似乎让我回到了小时候”“他们的善良、真诚,治愈了我”,同时,“看到了赚钱之外,人生更多的意义”。当记者问她想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李福贵回答说:“幻想自己成为独立、伟大,也能照耀到别人的人。”
网友赞其“人间清醒”。从小操持家务、摊过煎饼果子、卖过蔬菜水果的李福贵,凭什么走红?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福贵的走红,归根结底在于一个“真”字。她以真诚的面貌出镜,用镜头记录真实的农村生活,用质朴的话语和行为传递真挚的感情。
她的热忱,触动了素不相识的农村老人,让我们看到了浓浓的善意与暖意在镜头前自然地交互;她的坚持,触动了心有戚戚的粉丝,让他们相信,只要努力改变,生活总是充满希望。
其实,李福贵的爆火并非个例。在短视频平台上,千里送货的卡车司机火了,远洋货轮上炒菜的厨师也火了。与李福贵一样,他们用业余的拍摄设备、并不专业的拍摄手法记录着平凡生活,同样收获了大量忠实粉丝,收到了评论区的频繁“催更”。
他们创作的充满烟火气的互联网优质内容,既表达了对生活的观察与热爱,也展示了马克思所设想的新社会形态中“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壮丽景观,并给我们思考新大众文艺带来启迪。
在由互联网视频化、社交化、智能化支撑驱动的文艺现象中,短视频、微短剧俨然成为新兴门类。新时代文艺创作之新,更在于创作主体之新。个人的手机操作足以完成文艺生产的全部流程。社交媒体平台上,每个人既是接受者,也可以是创作者;既是流量的贡献者,也可能是流量的受益者。创作主体的去中心化,让无数普通人得以分享自己的经历,展示自己的生活。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沂蒙二姐”吕玉霞将田间的劳作娓娓道来,“外卖诗人”王计兵将骑手的奔波写成《赶时间的人》……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自发投入火热的文艺创作实践,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登舞台、唱主角,从火热生活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搭建起“新大众文艺”的百花园,引起广泛关注和共情。评论区里的刷屏点赞与花式互动,反映出人们对新大众文艺的精神刚需,也印证了那句“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在李福贵视频的评论区里,有这样一条留言获得万余次点赞:“怎么形容她呢?就像贫瘠的土地盛开的向日葵。”顽强、热烈、向阳而生,这是李福贵逆袭人生的底色,同样也是新大众文艺绽放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