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渭南:山河文脉秀 文旅融合新

时间:2025-04-25 11:38:00

洽川湿地万顷芦荡、百种珍禽,展现着《诗经》开篇描绘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白水县仓颉庙庄重肃穆,46棵古柏屹立数千年,标识出中华汉字文明源远流长;合阳万亩牡丹园花海翻涌,绘就一二三产融合的致富图景……在水脉、山脉和文脉交融传承的渭南,处处涌动着文旅融合发展的蓬勃生机。

近年来,渭南市聚焦“千亿级文旅产业”目标,出台支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设立旅游专项资金,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2024年,全市共接待游客9206万人次,同比增长10.12%;实现旅游总花费620.58亿元,同比增长17.98%。

走进生态湿地

领略自然人文交织的巧思

从合阳县城出发,往东20公里就到了黄河流域最大的温泉湖泊型湿地——洽川湿地。这里春天芦苇遍地,夏日绿波万顷,秋来芦花摇曳,隆冬百鸟翔集,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作为秦晋相交之地最大的复合型景区,洽川有处女泉、福山、古有莘国文化苑等景点。现在我们所在的地方便是处女泉,也就是全国独有的瀵泉温泉。”4月17日,在讲解员张冬瑞的讲解和带领下,一众游客经过两道碑门,步行一段时间后,便到了芦苇丛深处的处女泉。

据介绍,处女泉的名字来源于洽川地区的一个民俗:过去,洽川的女子在出嫁前,会在母亲或姐妹的陪伴下到这里沐浴,她们在茂密芦苇形成的天然屏障后洗浴,准备迎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

处女泉的水温常年保持在31摄氏度左右,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多种微量元素。从富平县过来的游客范广文和家人迫不及待地下水,尽享畅快。

处女泉后方的码头前有一座山水亭,登高远眺,可以看见芦苇起伏、珍禽飞翔、黄河奔流的壮美景观。

除了迷人的自然风光,洽川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亦为人称道。帝喾陵寝、伊尹耕莘、子夏设教、达摩讲经、木罂古渡等历史遗迹遍布,汉隶精品《曹全碑》也在此出土。

“我们以文旅深度融合为抓手,依托自然生态环境,全面展示洽川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的独特魅力,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标杆。”陕西洽川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张文雅介绍,洽川将实施处女泉景区提升工程,开展数字智慧景区建设,进一步优化旅游服务。

寻访古遗址

感受悠远历史的当代表达

汉字的发明创造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弘扬提供了重要载体。说到汉字的发展史,不得不提“字圣”仓颉。

仓颉造字的故事代代传颂,“谷雨祭仓颉”也是由汉代流传至今的文化传统。在全国纪念仓颉的40余处文化遗址中,白水县仓颉庙是唯一集庙、墓、碑、书、柏等于一体且目前有据可考的最早纪念仓颉的场所。

4月18日,谷雨节气前夕,白水县仓颉庙前的广场上,演职工作人员在进行乙巳(2025)年谷雨“四仪九规制”非遗展演彩排。来自西安的游客党景鹏告诉记者:“我每年都会跟朋友来这里游玩,每次来都有新的感受。这次刚好赶上了展演彩排。看着演职工作人员举着高大的仪制器具整齐走位,感觉非常震撼。”

从仓颉庙东门进入,位于中轴线上的前殿、报厅、献殿、寝殿由南向北依次排开。矗立在前殿中央的“仓圣鸟迹书”碑上篆刻着28个文字,记述了黄帝和炎帝联合周边部落一起攻打蚩尤的故事。

白水县仓颉庙文物管理所副所长李敏告诉记者:“庙内还有46株郁郁葱葱的千年古柏,其中最大、最古老的柏树是仓颉手植柏。仓颉手植柏是国家公布的5株有着五千年树龄的古树名木之一,被专家誉为‘文明之根’。”

依托文化底蕴,白水县仓颉庙的文旅融合步伐进一步加快。“未来,我们将围绕‘汉字起源IP+科技+体验’打造沉浸式文化矩阵,建设汉字博物馆、光影剧场、AR互动体验专区等,推出‘字说华夏’研学体系,构建‘看得见历史 摸得着未来’的新型文化旅游场景。”陕西华清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白水仓颉庙分公司总经理王尚尚告诉记者。

游览牡丹园

触摸全产业链的发展脉络

牡丹花色彩艳丽,象征着华贵繁荣、吉祥和平。2015年至2016年,中资国业牡丹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合阳县、蒲城县规模化种植凤丹牡丹2.18万亩,走上了牡丹产业升级之路。

4月16日,合阳县坊镇牡丹嘉年华暨踅面美食节活动举行。万亩牡丹园的凤丹牡丹竞相绽放,香气悠悠。

“谷雨洗纤素,裁为白牡丹。异香开玉合,轻粉泥银盘。宝贝,这是唐代诗人王贞白歌颂白牡丹的一首诗。”行走在牡丹大道上,来自蒲城县的游客李梦玲向女儿介绍文化展板上的古诗。

“大家看到的这种牡丹不只可以观赏,它的全身都是宝。”中资国业产品经理王杰琼向游客介绍,“凤丹牡丹花蕊可以做成牡丹花茶,结籽后可榨油,牡丹根可作为中药材……”

以花兴产、以花富民,牡丹已成为当地带动乡村振兴、促进群众增收、发展文化旅游的亮丽名片。

“近年来,我们深入实施农文旅融合发展战略,积极打造文化旅游、食用药用、文创艺术等牡丹产业链条,推动乡村振兴。”合阳县坊镇人大主席王丽君说。

在守护文化根脉中开辟新径,在深挖人文底蕴中创造价值,渭南这座镌刻着华夏文明印记的城市,正以文化为帆、以创新为桨,在高质量发展的航程中破浪前行。(陕西日报记者 孙亚婷 渭南电视台记者 韩爽 白水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席绒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