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笔诗心赋锦章

邹卫平

祝贺李振声同志所著散文集《灵动济南》的出版发行!巧合的是,书中所选75篇既独立成章,又系统集成的美文佳作,也是这位75岁的作者向“第二故乡”的致敬与回馈!作为读者,感谢他这份满富才情的劳动成果和心血结晶!由于接到书比较晚,突击拜读后还未及“消化吸收”写出研讨书评。先借此机会即席分享我读出的三点突出感受并提两点建议。
一、读出了挚爱。
全书字里行间都体现出作者对“第二故乡”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倾情、执着、深沉、透彻、诚挚、热烈、无私的爱。如果没有这份真挚的爱,作者是不可能以七十多岁的年纪,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写出这么有温度、有深度、高质量、高品位著作来的。总的看,全书似乎前半部分文学性略强些,后半部分则文史性更重些。从济南的风景名胜、人文地理、历史积淀、俚俗民情、先贤名士、地方美食、过去现在,涵盖面广,包罗万象,几乎堪称是一部散文版的济南“百科全书”。作者为完成这部书所付出的辛勤劳作、心血汗水可想而知,令人钦敬!值得吾侪学习。
这令我想起,从未到过济南的宋代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1045-1105)曾有脍炙人口的诗句“济南潇洒似江南”广为流传。1988年山东人民出版社济南分社曾出版过一套12集的丛书,总名称就是《潇洒济南》。可见,“潇洒济南”的概念早已被约定俗成抑或是相对固化。而在济南已工作生活了近40年的李振声先生,凭着对泉城满身心投入的挚爱,才目光独具、另辟蹊径地看到、感到、悟到、想到并聚焦到了济南的另一层境界、别一个角度和视域下的城市特质——灵动。诚所谓“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这书名,作者起得不落俗套,堪孚众望,而且很原创,很新颖,很别致!
二、读出了诗心。
这本书之所以吸引我,也可能与我的欣赏习惯、阅读偏好有关系,就是作者善于用诗人的眼光与视角,诗家的品味和风范,用一颗温润的诗心去诠释,去诗意地表达所写对象和内容。而且,几乎在每篇文章中都恰到好处的嵌缀引述了先贤们的诗词名句。这种援引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作者渗入现代理念观照和自己独特诠释后的融合化用。成为古人和今人在诗境中穿越时空的双向奔赴、相互附丽。令读者对于哪怕是耳熟能详的古诗句,在作者化用下也能活色生香,得出新得感悟。比如书中的《打捞一船明湖诗》《金秋佛慧山》《还原百花洲》等篇章。《泉城归来不看泉》中还把现代诗人孔孚《答客问》诗:“请教泉有多少/去问济南人的眼睛吧/愿闻济南人的性格/你去问泉水吧”化用在文内。
三、读出了灵动。
在书中我除了读出作者心目中和笔下所独有的济南的灵动特质之外,也读出了作者文笔的灵动。城市的灵动激发了笔墨的灵动,笔墨的灵动也璨焕了文笔的灵动。这灵动依凭于作者的阅历经历、文字功底、华瞻文采、灵犀灵性和诗蕴文风。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中云:“画如交友须求淡,文似看山不喜平。”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云:“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李振声先生深得个中真昧。诸篇美文,起承转合,赋比兴发,章法节奏,辞采韵致,都很讲究,几近形成了自家风格。比如,他很注重文章的收束。几乎每篇文章的结尾都写得很有“豹尾”之概,既是全篇的文气跳跃,也往往是境界意蕴的升华提高,以多样的形式,画龙点睛,给读者余味、启思与遐想。如《曲水亭街上的泉柳人家》《明湖荷韵》《五龙潭与秦叔宝的传奇故事》《趵突泉,道不尽的天下之最》《万德的柿子红了》《一城山色不逊泉》等。
既然是作品研讨会,我也提两条建议:
一是,俗话说“无错不成书。”可能由于新加坡环球出版社编辑不太熟悉济南的缘故吧。尽管我只是粗粗拜读一过,还是发现了多处编辑疏漏,如《泉子山》两篇中(75页、78页)有整段重复;《千年画卷齐长城》中齐长城的长度;《趣谈济南老地名》中胶济铁路建成时间等等。希望能在此书再版加印时得以更正。
二是,2022年适逢赵孟頫逝世700周年,我曾在受邀赴湖州参加纪念活动期间,参观了“湖州廉守博物馆”,其中展出了祖籍湖州和任职湖州的历代十位廉能官吏的业绩,成为一个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廉政教育基地和的高频文旅打卡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我就想,若从城子崖遗址算起,有着4000多年建城史的“名士济南”,历代廉吏、能吏远多过湖州。若能得到发掘传承,将是一笔丰厚的历史遗产和人文财富。所以,鉴于书前《作者简介》中透露了振声同志曾做过省直机关单位纪检监察领导工作。所以在拜读此书时,颇为期待能看到祖籍、客籍历代济南名士中廉守能吏的事迹及作者的兴发阐议。尽管现在书中对曾巩、辛弃疾、赵孟頫、张养浩、丁宝桢、陈冕乃至济南自主开埠有功之臣“晚清三巡抚”等都有所涉猎,但毕竟篇幅有限。作为读者,在这里向振生先生衷心建议,趁着老笔如椽,炉火纯青的好时光,今后能发挥熟悉的领域优长,在这方面也关注一下,用些笔墨心力,一补济南文史、泉城文化中的这项缺憾。建议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