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勤时间太久,我决定在地铁上看纸质书
同过往无数个寻常工作日的早晨一样,我又一次在周一的七点半出现在了地铁站台上。看着电子报站屏幕上显示着列车即将进站几个大字,我果断把手机数据流量关闭,声音调为静音,然后把它揣进了裤兜。
作为地铁行进路线上经停的第二站,此刻的车厢空旷且宁静,只有零零星星的几个人。放眼望去满车座位任我挑选,我还是照例在最靠近车门的一侧坐下,不紧不慢地从背包里掏出了一本书,翻到上周五用书签标记读到的位置,开始我新一轮的地铁阅读时光。
在地铁上看纸质书这个习惯,我大概已经坚持了两年,主要是在周一到周五的早晨,从家到公司这段通勤时间。我家住在北二环,而公司在南三环,单边通勤时间可以达到一小时,单在地铁上的时间也有将近30分钟,确实是一段可以用来集中精力完成某件事的时光。
其实在刚开始工作那会儿,我也是万千赖床大军中的一员,总是在高峰期人头攒动的时候抵达地铁站,被人潮裹挟着浑浑噩噩地涌入车厢,然后在彼此的摩肩接踵里勉为其难地找到一丝缝隙,再掏出手机一路刷到出站。
改变发生在我备考职业资格证那会儿,为了从被工作占满的一天中抽出额外的时间复习,我决定每天早到单位一小时。谁知这提早一小时的举措竟然带来了一系列良性的连锁反应,我不仅体验到了单位食堂和电梯不用排队的顺畅,以及清晨办公室里无人打扰的宁静,还惊喜地发现平日里人满为患的地铁站还有如此空荡荡的时候。
在通勤过程中,与其让大脑一大早就开始被碎片化的信息侵害,何不专注地看几页纸质书。平时下班回家就只想躺平,那些逛书店时心血来潮购置的书籍,一直在书架上吃灰,难得有这样一段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的时间可以用来阅读,也应该撕掉它们的包装薄膜,带出来捧在手上了。
书的选择很重要,首先体量上不宜过大过重,背的时候累不说,拿取和翻页也不太便捷,所以像《红楼梦》《安娜·卡列尼娜》这样的大部头只适合留在自己的床头柜作为睡前读物。书的题材和类型的挑选也颇为考究,就我而言决不会在地铁上看一些纯理论书籍,那些严肃而枯燥的文字只会化作一个个符号从我昏昏欲睡的眼前划过,小说和散文这样通俗轻松的语言更能有效激活我刚刚苏醒的大脑。
而书的包装上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我偏好携带封皮是硬装的书,一本书快则一两周,慢则一两个月看完,其间不停地从包里抽拿放取,如果是软皮的封面封底,很容易起褶和磨损,我之前带在包里的一本书,由于一次下车着急了些,匆匆忙忙就往包里一塞,晚上回家才发现一道长长的折痕赫然显现于封面,这令我心疼了好一阵。
老实说,刚开始在地铁上看书的那几天,我确实如网络上许多网友提到的,有一种公共场合看书羞耻,从包里拿出书的时候,会显得不好意思,害怕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我,觉得我装模作样,不过坚持这么做以后,也就习惯成自然了。书本一摊开,头一埋,眼睛只顾在字里行间挪动,哪还有心思管别人的目光呢。
不过我反倒因为地铁读书这个行为,获得过别人口中的赞扬。有一次我的旁边坐了一个带小孩的中年妇女,她对着约莫上小学的儿子说:“看这位叔叔多爱看书,你要向他学习。”
我虽然被这位家长夸赞了并视为她儿子的榜样,心里偷偷乐了那么几秒,但我自觉有点担当不起,在我看来,看纸质书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不必过度拔高它的价值。我选择在地铁上看书,也不过是换了一种消磨时光的方式。可以阅读的又何止书籍,一棵树,一片云,一个专注做事的人,任何一种能触发心流体验的事物都值得去阅读。
只是碍于地铁封闭又逼仄的环境,没有那些春树暮云的景致可以欣赏,如毛姆所说,我也只能在书籍这座避难所里去寻觅万千气象了。
(作者为四川成都建筑师)
•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期待您的来稿。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
南木
责编 温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