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 | Labubu为什么这么火?一本儿童绘本中藏着答案



Labubu的原画作者龙家升6岁随父母移居荷兰。因荷兰语水平有限,老师建议他阅读简单易懂的儿童绘本。其中,莫里斯·桑达克所著的《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对他影响很深。
聊到绘本我就不困了。这本书我家书柜里有。高中时代,《文学报》的陆梅老师搞了外国绘本专栏,当时很令我痴迷。我读大学时买了很多经典绘本收藏。这本书的中译本是2009年出版的,标价29.8元,算上扉页也就20张纸。《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译为《野兽出没的地方》。故事讲的是麦克斯披着狼外套在家撒野,妈妈惩罚他不许吃饭去床上睡觉。黄粱一梦,麦克斯乘船进入了野兽国,在深深的丛林里他可以尽情撒野,并成为了野兽之王。闹够了以后,麦克斯想回家了。等他回到出发前的房间里,发现妈妈留的晚饭尚温。
这本书的画面很有特点:一开始,画面很小,四周的留白对主角形成了一种框范。随着主角进入野兽国,画面逐渐变大。等到主角在丛林里与野兽共舞的时候,画面已经夸张地撑满了一整个跨页。而当主角回到现实当中,画面又渐次缩小到一页。这谕示着麦克斯结束了幻想的宣泄,心理重回平静与自洽。
你能够非常容易地看到这个绘本和“森林深处的精灵”Labubu之间的联系。
龙家升喜欢的另一位插画家是爱德华·戈里,以哥特式的荒诞和黑色幽默闻名,他尤其喜欢画猫。此外,龙家升是在荷兰长大的。荷兰和德国那片儿的儿童文学是颇具哲思的。荷兰最著名的绘本作者之一是迪克·布鲁纳。迪克·布鲁纳的成名作是小兔米菲,就是那个嘴巴是一个“×”,而且永远永远正面面对读者的兔子。永远闭嘴的兔子和出走野兽国的孩子,也许共同影响和塑造了Labubu身上那种遗世独立的意象。不要小看他。所有大人最初都是孩子。
Labubu的特征是有9颗獠牙和直立的尖耳朵,这构成了它有些邪气和丑萌的形象。Labubu不响,它的潜台词是,虽然平时我是公司里人畜无害的小透明,那只是社会的规训,我内心也有狂野不羁的一面。这种意思和上期说过的Loopy小海狸是一脉相承的。Loopy的意象是我蠢萌、我出糗、我躺平,但是我可爱。现实中的职场社畜犯错背锅,于是在表情包里寻求松弛感。
传播即政治。这就是电视时代的IP和互联网时代IP的不同。迪士尼的动画里,公主当然得是优雅、善良、勤劳的,如此才能得到社会的奖赏——与之相匹配的王子。一切叙事都是精心构建的,不容质疑的。而互联网天生就有建构和解构的作用。在可爱的外衣下,Labubu和Loopy是一种无声的戏谑与反抗,这和《哪吒2》里面那种“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无疑是异曲同工。
中外当然有跨文化的差异和体制的不同,但天底下的年轻人或者Z世代也有某些共通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