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大河奔流开新路 层峦竦峙争高峰——全市上半年经济工作综述

时间:2025-07-24 09:41:00

山河承载岁月,奋斗绘就答卷。

2025年的进度条已经过半,时光流转与季节更替中,大美银川风光无限。

作为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战略交汇的重要节点城市,银川市以深度参与者、直接受益者的担当姿态,锚定目标只争朝夕,聚焦实干奋楫笃行,在蓬勃的奋斗场景中,涌动着万象更新的澎湃动能。

这是一条脉络清晰、务实管用的产业发展路径。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稳增长促发展攻坚年”行动,聚焦奋力打好“六个攻坚战”部署要求,大力实施“五八”强首府战略,扎实开展“三个专项行动”,全力下好“十步先手棋”,抓项目、强产业、拼经济的热潮在大美银川持续涌动。

砥砺前行的背后,是银川市委、市政府从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学细悟笃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部署,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作表率”首府责任,精准推动产业向稳、向新、向优发展的生动体现。

这是一张来之不易、成色十足的发展“成绩单”。

2025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约1405.98亿元,同比增长5.9%,比全国、全区分别高0.6和0.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2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24.5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 753.20亿元。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3%,其中,项目投资增长11.4%。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23.4%,社会领域投资同比增长12.5%,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6.3%……

上涨数字的背后,凝聚着湖城儿女的辛劳汗水,承载着万千期盼,是银川奋力书写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年中答卷”。在加快建设“双示范市”的生动实践中,银川的每一步都迈得扎实稳健,每一页都浓墨重彩书写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进取篇章。

(一)

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强则经济强。

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5.47亿元,同比增长4.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湖城大地,“三产”齐头并进,各展生机:农林牧渔稳增势,牧业产值转负为正;规模工业加速跑,增加值涨幅攀升;服务业添动能,贡献率持续上扬,共同勾勒出经济向好的鲜活图景。

看,现代都市农业提优扩面——蒙牛乳业宁夏工厂升级为4.0版本“超级工厂”,高速纸包灌装系统以“平均每秒灌装牛奶12盒”的速度刷新行业效能标杆。兴庆区掌政镇获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永宁对虾、灵武牛肉入围2025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

看,“四新”产业蓬勃发展——天地奔牛集团世界首套智能控制刮板输送机、世界年产量最大的智能高效输送装备、国内超长工作面智能输送装备等设备填补行业空白。走进中粮长城天赋酒庄,工作人员只需点点手机,水滴便能精准地落在葡萄藤根部,智慧葡萄园灌溉数据平台上,温度、湿度等数据一目了然。在灵武市马家滩镇的荒漠戈壁上,阳光照耀下成片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散发着蓝色光芒,向电网不断输送着干净的绿色能源。

看,服务业体系更加优质高效——成功入选第一批全国零售业创新提升试点城市名单、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西夏陵申遗成功点燃文博热;超级音乐节、银马赛事、爱尚银川演唱会火爆出圈,银川成为西北地区唯一入选的全国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城市。

“三都五基地”在攻坚中突围、“两地五中心”在创新中跃升、现代都市农业在提质中精进、项目建设在提速中聚能,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斩获新成效。

一幕幕涌动着澎湃动能的场景,昭示着银川建设产业强市的步履愈发铿锵坚定。

(二)

以项目建设之“进”支撑发展之“稳”。

阅海湾高级中学、金凤区第十九小、西夏区第十一小等一批基础教育项目建成,中医医院病房改造等医疗项目加快建设;

西北地区首个“绿电小镇”建成投运;

宝丰100GWh电池及储能集装系统示范项目1#电芯车间3条生产线启动,完成投资46亿元;

宏基高新材料(宁夏)特种石墨项目正式投产,完成投资6.4亿元;

宁国运灵武100万千瓦光伏项目全容量并网;

硅基特色优势产业绿电园区、国能灵绍大基地、苏银产业园源网荷储一体化等项目加速实施,预计上半年新增新能源并网装机规模208万千瓦、储能并网装机新增10万千瓦;

如意氨纶项目涅槃重生,预计8月份投料试车;

新氢动力氢能装备项目加快建设;

推进中创普惠、凯添等7个智算中心项目建设,新增标准机架1.29万架,智能算力规模达3600P;

……

地处“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东数西算”等重要节点,银川逐“绿”聚链、向“新”而行,推动经济向上向好发展。全市第一批基本建设项目开复工率97%,完成投资308亿元、投资完成率同比加快4个百分点。争取中央预算内、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56.84亿元、同比增长54%。

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银川经济何以持续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秘诀就在“干”和“赶”上。

今年以来,银川市压紧压实领导包抓工作机制,严格落实“日巡查、周调度、月通报”机制,锲而不舍抓招商、上项目、扩投资。相关部门抢时间占先机、跑起来寻商机,累计申报各类项目13个,争取到位资金2.31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73亿元的134%。

目之所及,皆是火热发展的图景;耳之所闻,皆是赶超跨越的铿锵声音。向新而行、向稳而进、向优而攀,我市正以新时代追赶超越的崭新气象和积极作为,拥抱新质生产力,奏响高质量发展最强音。

(三)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用水权变现、土地权确权、排污权交易、山林权抵押、用能权控能、碳排放权减碳,“六权”改革启动以来,银川市想方设法赋予要素资源商品属性、市场属性、金融属性,狠抓“确权、赋能、定价、入市”关键环节,推动实现资源有价、使用有偿、交易有市、节约有效,水、土、污、林等要素资源在银川“摇身一变”,成为推动大美银川高质量发展的新竞争力。

5月14日,全国首个河湖生态再生水利用置换用水权在银川完成交易,3家新材料企业以0.728元/立方米的价格,分别向出让方银川市水务局购买用水权50万立方米,购买期限一年,总成交额109.2万元。

得益于“点状供地”改革,兰一生态园大幅减少用地成本。“自然乐园占地24亩,但仅需1.99亩土地用来满足建设需求。在过去的片状供地政策下,要花费840万元,如今建多少、供多少,费用只要70万元。”兰多多亲子度假综合体工程项目建设组负责人成浩说。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

今年以来,银川市谋定52项重点攻坚任务,接续深化130项特色改革。

体制机制改革向深向实——率先完成全国首笔再生水—黄河水—产业用水权改革交易,落地运行全国首个市场化模式开发酿酒葡萄园种植碳普惠项目,山林地确权率突破95%。

要素配置改革精准发力——通过开展工业用地弹性出让、长期租赁、点状供地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重点项目用地需求。人才要素支撑上,加大招才引智力度,搭建人才成长平台,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推动人才资源扩容提质,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产业强市注入人才活力。资金要素配置上,立足企业所需、银行所能,积极推动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工业经济,助力工业企业破解融资难题。

改革的红利持续释放,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破除,银川以“大胆闯”的魄力、“先行试”的勇气,攻难点、破障碍,找出路、开新局,努力探索出一条用改革大抓发展、抓大发展、抓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四)

营商环境是软实力,更是核心竞争力。银川市聚焦企业急难愁盼,持续优化服务举措,让企业发展更有信心、更添动力。

纵观全市,打造“宜商银川”品牌的步伐坚定有力。

城市机会清单的发布、涉企行政检查“白名单”制度的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团的成立、常态化开展的政企沟通“早餐会”“集中办公会”……一系列举措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为企业发展清障护航。

“政企通”平台迭代升级;康养产业、托育产业等30项“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不断深化;政策环境测评跻身全国第五;营商环境观察员制度更是作为优秀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

7月19日,“银川企业家日”座谈会召开。会上,企业家们畅所欲言,“参加座谈会,让我再次感受到了银川对企业家的尊重、对企业发展的大力支持。面对未来,我们信心满满!”“我们看中的就是银川对企业‘说到做到’的诚意,正是银川优良的营商环境和政策支持,才让我们敢于扩大投资。”在一流营商环境的滋养下,全市新增各类经营主体2.4万余户,其中企业数同比增长5.6%,蓬勃的发展活力正是银川营商环境持续向好的生动注脚。

回溯年初擘画,凝共识!

银川发出了继续向“强市”聚焦、朝“攻坚”聚力的动员令,奏响了向“新”而行、向“绿”而动、逐“质”而进的最强音。

立足年中攻坚,拼干劲!

全市上下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交出了含金量十足的答卷。

展望年末收官,再出发!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银川产业发展厚积薄发、大有可为的关键期,让我们以实干筑之、奋进拓之的使命担当,紧抓机遇、乘势而上,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作表率”首府责任,聚焦新质生产力和打造“三都五基地”、建设“两地五中心”目标,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续写新的篇章。

风正时济,自当飞舟破雾,万壑争流;

大美银川,必定云程发轫,万里可期!

记者 范晓儒 陈星彤